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疗新闻 » 正文

血透室里的天使

发布时间: 2020-08-30 18:12:22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特约记者 宋琼芳□这根针,与普通注射器不太一样。它的头部被制成楔形,尾巴上有着如同蝴蝶双翼般的塑料ldquo;翅膀rdquo;。打针时,护士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这对ldquo;翅膀rdquo

□特约记者 宋琼芳□

这根针,与普通注射器不太一样。它的头部被制成楔形,尾巴上有着如同蝴蝶双翼般的塑料“翅膀”。打针时,护士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这对“翅膀”,恰到好处地一针扎入。这针,是血透针;这动作,上海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护理组的护士每年要做约8.5万次。在上海规模最大、收治病人最多的这个血透中心,100台血透机与6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仪日夜不停地运转,580多位病人每周两三次前来接受透析治疗,护士长陈静带领63名护士24小时分4班工作。

■“黑猫警长”日夜兼程

天蒙蒙亮时,黎先生迷迷糊糊醒来。“你醒啦?感觉怎么样?”护士杨茜亲切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36岁的黎先生曾辗转15家医院治病,2011年开始在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治疗。他说,能到这里治疗是不幸中的万幸。入院时,他高烧已近昏迷,心里有个念头:“我没能看到女儿出生,我对不起家人。”如今,他的女儿已经4岁,他对看着女儿出嫁有了信心。大部分病人像黎先生一样,一周做3次血透。“病人血透一次4个小时,从准备打针上机到透析下机至少要5个小时,两班病人的上下机间隔不到1个小时,而护士要完成机器消毒、透析液安装、被套枕套床单更换、透析液检查等准备,还要打开窗户换气,一名护士要管理七八张病床,就像前线战士打仗一样。”在长征医院接受透析18年的李教授不由感慨。18年里,李教授一边透析,一边带研究生,还完成了“十一五”课题。李教授说,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根本不能想象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开展夜间长时间透析的中心,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晚10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的8小时服务,为许多患者解决了透析不充分的难题,大大降低了透析并发症(如高血压、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等)的发生率,却给护士带来更大的黑眼圈与更高的工作强度。“血透时,体外循环每分钟200毫升~300毫升的血流量,一旦疏忽,病人容易失血而导致危险。病人晚上可以睡觉,但护士必须像黑猫警长一样高度警惕,密切监护,压力很大。”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长征医院梅长林教授说。

■一切围绕“透析充分”进行

在长征医院血透中心,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那些透析多年的老病号依旧精神奕奕,其中最长存活纪录已达28年。

影响透析充分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机器优劣、水质好坏、透析液配置等,护士的操作技能、临床监护、对机器的灵活使用程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血透病人每天必须严格控制饮水量,但很多病人自制力差,稍一放松,水分摄入就超标。如果透析时按照一个模式,给病人排掉的水分不够,就会导致透析不充分。这里的护士会利用不同模式帮病人把水量在4个小时内都排出,使病人透析充分,这样肌酐等就不会成为积存在体内的毒素,病人的脸色也不会发黑。“血透对于每位病人来说,都是个体治疗。每个人的参数设置、肝素用量、透析模式都不一样,一切围绕‘透析充分’来进行。”陈静说,血透的过程就是精心治疗的过程。

52岁的张女士1995年开始在长征医院血透。学医出身的她,已经跟父母说好,他们3人去世后,遗体都捐给第二军医大学,“希望能为医学作点贡献,尤其是我遇到这么好的医生护士,更要有所回报”。

■为病人必须苦练基本功

38岁的沈女士伸出手臂,上面有一条细长的“线”,再仔细看,这条“线”是由无数个细小的针眼密密麻麻连起来的。她从2002年开始在长征医院血透,现在手臂上有4000多个针眼,这些针眼连成了她的“生命线”——只有血透病人懂得这条“针眼之线”包含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们才能真切感受这条“生命线”守护者的难能可贵。

她记得第一次血透时,躺在病床上,泪如雨下:“不要做了!不要做了!”护士刘玲玲握着她的手,温柔安抚:“不要怕,坚持一下。”就这样,一路走来,血透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不久前,她去日本出差,在福冈当地医院血透时,那里的护士看到她手臂上的针眼,惊讶地说:“你们国家护士的技术太棒了!”这让她感到一种由衷的骄傲。

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护理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几乎达100%,无症状透析率达98%。陈静说,护士打针时要俯下身体,手臂与病人的手臂平行且方向一致,进针角度要小,使针斜插进血管,针尖不能贴壁碰到神经,透析起来才不会痛。护士打针要用腕力而不是臂力,必须苦练基本功。护士芮文芹和丈夫李书昌在血透中心护理组工作了10多年,血透中心的排班都是“一个老手搭配一个新手”,他们两个永远排不到一块儿,偶尔在换班时遇见了也只是默契一笑。 “不避污秽、不畏艰难,在生死洪流中俯下血肉之身,做渡人之舟。”护士魏丽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得到护理组所有人认同。秉持这样的信念,他们一次又一次让“蝴蝶”飞了起来,跨越死亡的沧海,让生命的风帆高扬。


 
(文/小编)

标签阅读: 血透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