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疗新闻 » 正文

一场事先不知道谜底的讨论会

发布时间: 2020-08-31 09:06:42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本报记者 孙国根□  日前,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眼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00余位眼科医生的高度关注。早上8时开会,7时30分现场已座无虚席,连走廊里也站满了人

□本报记者 孙国根□   日前,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眼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00余位眼科医生的高度关注。早上8时开会,7时30分现场已座无虚席,连走廊里也站满了人。之所以吸引众多医生,是因为这是一场事先不知道答案的高水平眼科临床疾病诊断实战演练大会。   “根据‘游戏规则’,主办方不筛选病例,我们也不清楚每个病例最后的诊断结果。这意味着不到谜底揭晓,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该院眼科副主任钱江介绍。   此次讨论的20个临床病例,分别来自北京、山东、浙江和上海的近20家医院。讨论会规定每个病例限时25分钟,包括病例介绍5分钟、讨论20分钟。   该院眼科博士王克岩提供了一个病例。某男性患者今年47岁,自诉10余年前即感觉左眼视物模糊,但从未发生眼红、眼痛,也未出现流泪、畏光等刺激症状。起初患者并不重视,也从未到医院检查。直到就诊前10天,患者感觉左眼视物模糊症状明显加重,眼前有大片黑影遮挡才到医院就诊。眼科检查发现患者左眼几乎失明,左眼黄斑及视神经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有萎缩性瘢痕,视网膜出现多个裂孔,合并视网膜广泛脱离,患者左眼视神经乳头前方还出现了一个“类圆形肿物”。   “类圆形肿物”出现在眼球内,专家分析有4种可能。一是肿瘤导致,二是眼外伤后形成的残留异物,三是先天性异常,四是炎症。该患者究竟属于什么情况呢?   王克岩继续说,详细的全身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血清中的弓形体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结合视网膜脉络膜的病灶以及血清学检验结果,患者左眼症状最可能由眼弓形虫感染所致。也就是说,该患者曾因弓形虫感染引起视网膜脉络膜坏死性炎症,导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后形成瘢痕(类圆形的肿物),而后导致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   问题又出现了。现场专家感到疑惑的是,以往从未在眼弓形体病患者中发现左眼视神经乳头前方出现“类圆形肿物”的情况。检索大量国内外文献,也没有发现相似报道。   一番讨论后,王克岩揭晓了“谜底”。经眼部CT、高频B超、彩超、断层扫描等一系列检查,该患者排除了前3种可能。考虑到患者左眼的病情岌岌可危,为争取保存眼球的最后机会,医生及时给患者施行了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手术。最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该患者视神经乳头前方“类圆形肿物”确与弓形虫感染有关,是慢性炎症后逐渐退化的产物。由于手术及时,患者保住了眼球,视力也没有进一步恶化。   美国同行在本次会议上报道了一个双眼不明原因视力逐渐下降的病例,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患者是中年男性,双眼的视网膜呈现斑片状炎症性改变,色泽黄白。入院后几乎做了所有检查,排除了病毒、细菌、真菌、免疫性、肿瘤性等疾病,多次专家会诊仍未能明确诊断。一次偶然的机会,医务人员发现患者身边携带了一支激光笔,立即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其视网膜上的斑片是新旧不一的激光烧灼痕迹,患者有抑郁自伤的病史。钱江说,组织眼科临床疑难病例讨论,就是想借此全面提升眼科医生的诊疗水准,让大家具有更犀利的眼光、更严密的逻辑、更宽广的视野,从而提高眼病的诊断准确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孙兴怀教授表示,提高临床水平要经过漫长的病理研究和临床实践,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尤其是年轻医生面临疑难病例时,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积极寻找真正的病因,不可忽略患者的整体情况。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