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聚焦医改 » 正文

缓解全科医生荒 先解基层医疗困局

发布时间: 2020-04-18 03:58:32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教育部与卫生部日前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宣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显示我国正在通过教改、医改“两手抓”,缓解存在多时而未解的“全科医生荒”。据悉,为加快建立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国务院相关部门正在

  教育部与卫生部日前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宣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显示我国正在通过教改、医改“两手抓”,缓解存在多时而未解的“全科医生荒”。据悉,为加快建立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国务院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包括培养标准、激励标准,资格认定、职业准入以及学位授予等。

  教育、卫生部门为何要花大力气建立规范全科医生培养在制度?原因无他,乃是因为国内“全科医生荒”存在多时却难以缓解。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注册全科医疗科职业医师数仅有8万余名,仅占医师总数的4.3%。而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占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全科医生荒”会带来什么危害?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广大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一窝蜂地往大医院跑,国际通行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无法建立,有效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有鉴于此,国务院在去年公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顶层设计,规定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那么,这个较为完善、规范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制度的实施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全科医生匮乏的现状?笔者以为,通过医学教育层面的努力,培养出合格全科医学毕业生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基层医疗,并且长期安心在基层从事全科医生工作。

  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如今,各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结构老化、技术力量断层等问题。如果基层医疗机构对人才缺乏吸引力的状况得不到及时改变,即便教育及卫生部门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建立起一套完善、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培养出了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毕业生,也很难保证他们主动投身全科医学事业,更无法保证他们长期扎根基层医疗。那么,基层医疗机构为何会陷入这种困局?

  首先,目前国内对全科医生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尊重。全科医生应该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然而,目前很多人却错误地认为,只有那些学历低、水平不高、进不了大医院的医务人员才会“窝囊”地呆在基层医疗机构。假如这种不正确的社会评价得不到彻底地纠正,全科医生如何能够赢得病人的信赖,顺利地开展工作呢?

  其次,目前国内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待遇较差、薪资待遇毫无吸引力可言。尽管近些年来国内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糟糕,可是本科学历以上的医学人才宁愿改行也不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较之于那些工作于创收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收入显得太过微薄。面对沉重的生存压力,那些渴望获得较高工作收入尽快改善生活的医疗人才势必将很难长期扎根社区医疗机构。

  再者,基层医疗机构无法为医疗人才提供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医生相当看重的职称晋升为例,社区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之路较之于大医院的同行要困难得多。因为在医疗行业现行的职称晋升制度下,医务人员要晋升到副高、正高职称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成果,譬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有学术论著出版、具有某医学协会成员身份等等。而社区医疗机构申请到学术课题的机会微乎其微,社区医务人员获得职称晋升自然非常艰难。

  可见,要缓解“全科医生荒”不能只着眼于培养人才,还得让培养出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因此,各级政府不仅要对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植,切实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大大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待遇,还要为其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如此,才能将各类基层医疗机构打造成能吸引医疗人才争相加入且能大显身手的平台。

(责任编辑:王小楠)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