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医生下到镇街卫生院坐诊;过去只能在大医院看的病,如今在镇街卫生院也能治了;患者住院条件城乡都一样舒适;只管看病钱不愁……近年来,阎良区大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合疗报销力度,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阎良人民的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优质资源互动 城乡居民共享
“以前镇街卫生院内科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现在对一些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等疾病也能进行很好的诊治。”阎良区武屯镇卫生院副院长杨锋说。这是该区对医护人员进行上下互动、对医疗设施进行共享的结果。
阎良区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和两个镇街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实施了“编制人员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两个区级医院分别选派了内、外、妇、中医、康复等科室中具有执业医师以上及相应职称的临床、医技、护理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卫生院相应的科室工作;由区级医院统一调配,安排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定期到基层卫生院坐诊,并讲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解决疑难问题;护理部、院办定期到各卫生院指导、督查护理工作。同时,通过学术讲座、手术示教、临床带教等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全方位提高基层的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
不光是在医务工作人员方面进行互动,医疗设施也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阎良区区级医院负责解决基层卫生单位常用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配备、调配、共享等方式,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诊疗条件,使群众不用进城就能进行常规检查。与此同时,区级医院选派相关专业人员到基层单位工作,发展适宜业务和特色科室,由原来的简单服务转变为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常见病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大病到区级医院,康复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双向转诊就医模式。
就医环境舒适 看病还可报销
走进阎良区关山镇卫生院,宽敞的院子两旁满是绿色,与院子中央一座米黄色的四层门诊综合楼交相辉映;楼内整洁而明亮,病房里几位病人一边输液一边看电视,热烘烘的暖气让这个农村的病房在冬天显得不那么冷了。
近年来,阎良区不断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成全区80个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投资236.5万元对关山镇卫生院门诊综合楼、武屯镇中心卫生院业务楼进行了改扩建;投资997万元新建了区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今年,新兴、北屯、振兴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还启动建设了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总投资9336.7万元,新建14层框架结构一栋(地下2层、地上12层),建筑面积为27313平方米。为了留住人才,实施了镇街卫生院“安心工程”,在镇街卫生院建起了职工宿舍、职工食堂,让基层的职工有得住、有得吃、安下心。
“新合疗,真是好,安心看病钱不愁。”2011年,阎良区参合农民人数162561人,参合率99.66%;1至11月累计补偿293961人次2742万元。通过定期组织医疗机构及经办中心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了合疗经办人员的工作能力;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完善新农合信息化操作平台建设,使区内一、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和8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了网上结报审核,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报销;通过开展对本年度执行旧方案报销的住院患者实施追溯及二次补偿,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率,累计为3533人次支付基金约210万元。
卫生服务进社区 健康有了“守门人”
“家家拥有社区责任医师,人人享受社区卫生服务”。阎良区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不断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阎良区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行家庭责任医师团队服务,居民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和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实行上门访视、家庭出诊、家庭病房、家庭护理、家庭健康指导、家庭康复指导等“六上门”主动服务,扩大全科医师团队服务范围,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进入家庭,使全科医师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全区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79984份,建档率达到90.7%;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接受健康咨询13428人次。全区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8.7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2.68%,住院分娩率和高危产妇管理率均为100%。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接种率97%;开展2月龄-4周岁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23205人,接种率98.8%。
(责任编辑:王小楠)
标签阅读: 新医改,阎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