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贝贝□ 午休时间顾不上吃饭,飞奔回家给宝宝喂奶;上班时躲在卫生间、杂物间里吸奶……兼顾工作与母乳喂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休完产假后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相关专家表示,适宜的空间、时间,用人单位支持,是确保职场妈妈母乳喂养成功的3个要素。 厕所挤奶很心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教授介绍,我国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率在80%以上,出院后明显下降,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不到30%。 北京某企业职员赵琳从今年7月产假结束、重返工作岗位后,就成为一位“背奶”妈妈。“在单位挤奶很不方便,身边有些同事休完产假回来后就放弃了母乳喂养。而我还在坚持,宝宝还小,我想给她最有营养的食物。” 赵琳所在的公司规模并不大,在租赁的写字楼里,压根没有母乳喂养室(哺乳室),只能带着挤奶包去卫生间吸奶。楼层的女厕所总共就3个隔间,她挤奶时只能把吸奶器、奶瓶放在马桶盖上。担心在这么脏的环境中“屯”口粮,宝宝吃了会有事儿,她只好频繁地给吸奶工具消毒。 赵琳说:“碰到上厕所人多的时候,我在里面久了,外面就有人砰砰敲门,催我快点。有一次,我一着急,存了200毫升母乳的奶瓶一下子掉在地上,奶全洒了。我忍不住哭了。” 根据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要求,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设施。然而,一项调查显示,在有过“背奶”经历或正在“背奶”的妈妈中,仅7%的人所在单位有哺乳室,53%利用办公室、储藏间或者会议室等临时场所挤奶,47%只能在卫生间挤奶。另外,由于公共场所难觅母婴室,很多妈妈带宝宝外出时,经常面临无处哺乳的困境。 201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联合推出“母爱10平方”活动,提倡和鼓励各企业、机构、商场等公共场所为员工或顾客创建支持母乳喂养的空间。第一年,这一活动创建了300多个母乳喂养室,第二年超过1000个,但全国一分摊,仍然显得太少。 重返职场很快“回奶” “住院分娩时医生告诉我,保持充足的母乳量,需要身心愉快、睡眠充足、营养合理。但是一上班,我一样都保证不了。”豆豆妈妈对记者说。 28岁的豆豆妈妈刚生下宝宝时,奶水很充足,但重返职场后,刚生娃时立下的“我要母乳喂养2年”的雄心壮志烟消云散。豆豆妈妈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孩子,她的早餐、午餐在公司外边的小店解决;有时工作忙起来,连上厕所都要挤时间,更别说单独抽出至少半个小时去挤奶了。久而久之,奶量越来越少,最后不得不放弃母乳喂养了。 戴耀华对记者说,重返职场后,妈妈们压力增加、身心疲惫,可能导致奶量下降,这就需要调整心态,坚持定时、规律地挤奶,回家后坚持亲自喂养,奶量才能自然回升。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对哺乳期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个小时的哺乳时间,或协商采取方便哺乳或挤奶的弹性工作时间,比如半天工作,延长午餐时间和增加工间休息,与同事分担工作等。然而,现实的职场竞争激烈,纸上的规定要变成现实很不容易。 上班挤奶招来异样眼光 周莉莉怀孕前是广州一家民营企业的客服部经理。休完产假回单位上班,她被告知,客服部经理已经转由当时接手她工作的同事担任,她只能当普通的电话客服。 周莉莉说,上午11时多、下午3时多,她都要去吸奶,领导很不高兴,部门开会时,当着所有同事的面批评她“上班时间干私事”。每天要在工作时间挤奶,也招来同事异样的目光,觉得她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工作。 “只能忍了,刚生完孩子,很难找到新工作。”周莉莉无奈地说。最后,因为一次工作失误,还在法定哺乳期内的周莉莉被单位解雇了。 我国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提到:“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种类不同,这样贴心的政策执行起来却屡遭抵制。 “单位和公共场所母乳喂养室的建设、每天1个小时的哺乳时间、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维持母乳喂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政策已经出台,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戴耀华表示。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