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疾病信息 » 正文

胃肠间质瘤, 重新被认识的新疾病

发布时间: 2020-04-18 08:34:32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组织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教育会议”在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广泛传播胃肠间质瘤的疾病知识和治疗进展,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该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规范治疗意识。  过去

  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组织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教育会议”在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广泛传播胃肠间质瘤的疾病知识和治疗进展,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该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规范治疗意识。

  过去长期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间质瘤诊治中心主任何裕隆教授介绍,“胃肠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不仅老百姓陌生,而且很多医护人员也是知之甚少。

  何裕隆介绍说,“胃肠间质瘤”是医学上的新词,是21世纪初才正式命名和普遍使用的医学新名词,并不比认识SARS早多少。在本世纪以前,胃肠间质瘤长期被误认为是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也常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胃肠道自主神经瘤混淆。可以说,胃肠间质瘤是直到本世纪才被重新认识的“新”疾病。

  为何一种疾病这么晚才被重新认识?何裕隆指出,这是因为胃肠间质瘤易混淆、易忽视、易误诊。以往胃肠间质瘤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但随着近年来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病的检出率不断上升。据国际上的临床统计,胃肠间质瘤约占全部肉瘤的1/5,是最常见的单一肉瘤类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间质瘤诊治中心张信华博士表示,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受到胃肠间质瘤的威胁,但遗憾的是,大众对这一疾病知之甚少,加上胃肠间质瘤早期具有隐蔽性。在首次就诊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已发展成为晚期;有11%—47%的患者已发生肝转移和腹腔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张信华介绍说,胃肠间质瘤最常发生在胃和小肠,在早期基本无症状,即使随着瘤体的增大,患者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黑便和贫血等,但这些症状也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因此容易被忽视和漏诊。

  那么,怎样才能早发现呢?由于胃肠间质瘤没有特有的症状,又高发于50岁以上人群,何裕隆建议,超过45岁的人群做一次胃镜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一般来说,通过内窥镜,可以排除大部分胃肠间质瘤。

  手术加靶向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首选且唯一可能实现治愈的方法,何裕隆强调说,但胃肠间质瘤基本上属于恶性肿瘤,貌似良性的间质瘤最终都会恶变。何裕隆说,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根据瘤体大小大致分为:超低危(瘤体小于2厘米)、低危(瘤体介于2厘米—5厘米)、中危(瘤体介于5厘米—10厘米)、高危(瘤体大于10厘米);其中,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危患者容易发生复发、转移。

  胃肠间质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何裕隆指出,以往除手术外并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但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间质瘤的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手术前可通过口服靶向药物缩小病灶,创造更利于手术根除的条件;在手术后,服用靶向药物更能延缓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何裕隆说,目前靶向药物的一线用药有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等,有的药物在一些地方已经纳入医保。

  为了更好地诊治胃肠间质瘤,目前国内具备条件的医院,例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经开设了专科门诊。张信华认为,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也十分必要,既可让人们认识胃肠间质瘤这种“新”疾病,又更有助于及早确诊新病例并及早治疗;同时,患者在确诊后应该找专业医生诊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面对手术时不可因噎废食、瞻前顾后而延误病情,需要靶向治疗时按照医嘱长期坚持足量服药,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网友观点

  @康医生: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疾病会被重新认识和发现的。

  @小新之家:健康教育真的很重要,不光是患者,医生也要不断接受新的医学资讯。

  @病友老何:希望对这些“新”疾病有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