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采购各类食品、惬意品尝各色餐饮、大啖庙会特色小吃……农历乙未羊年的春节,百姓一如既往地享用“舌尖上的北京”的安全与美味。春节期间,首都食品药品市场供应保障有序、消费安全、秩序稳定,未发生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和严重违法问题。美味与安全的背后,是北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5000多名工作人员的高效保障:春节期间,北京共出动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15813人次,监督检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14630户次,监督抽检498件,快速检测1622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450件。
铜墙铁壁,是北京市民和市政府对北京食药监工作的唯一要求,北京食药监督工作者也不负众望,在2014年国务院食品安全考评中以98分的高分夺得第一,而在2013年,北京也是第一,成绩是94.5分。
首善之区,人口数量巨大,食品消费需求惊人,大型活动多,保障任务艰巨是北京食药监工作所面临的特有局面。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食品消费渠道日趋复杂,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挑战食药监管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是食药监督工作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而互联网的普及,对监管的时效性、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面对如此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北京食药监工作者是如何应对,打造食品安全“防火墙”的呢?日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北京食品药品监管局张志宽局长。
体制创新,构建四级监管网络织网筑底
北京是特大型消费城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日售蔬菜2500多万公斤,猪肉一天销售300多万公斤。人口多、自给能力低,85%~90%的食品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来源和销售渠道极其复杂,监管任务重、难度大。与此同时,北京居民的消费层次较高,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要求更高,对食药安全事件的容忍“燃点低”,更是增加了食药安全工作的“难度系数”。
“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巨大的需求,即便我们有5000多人的队伍,也做不到覆盖全北京没有盲区。怎么办?只有想办法创新监管体制与模式。”张志宽告诉记者,北京食药监督工作的特点是四级监督体系织网,提前评估、预判风险的工作模式筑墙。
坐落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可以说是北京四级监管网的核心部门。苏丹红、红心鸭蛋、三聚氰胺、上海染色馒头、台湾塑化剂食品、老酸奶可能添加工业明胶、速生鸡、鱼翅造假、新西兰奶粉含双氰胺……10年来,300多起突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由这里为事件处置提供技术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风险评估。
北京市局以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和市药品检验所、医疗器械检验所、食品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所为第一级构建了四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16个区县的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为第二层级,322个基层监管所为第三层级,340多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自检实验室(由北京市政府投资)是第四层级。
如果说四级机构织就了食药监管安全网的经,5000多人的监管队伍编就了食药监管安全网的纬,那么食药安全基层信息员,就是将这道大网编织得更紧密的丝线。据了解,北京市食药监局聘有8700多名食品药品安全基层信息员,并定期举办培训,向这些热心的志愿者讲解食药监法规和食药安全问题鉴别技巧,并由各区县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对他们进行奖励。这些人有的是退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的是大学生,还有的是有食品药品购买经验的家庭主妇,他们分布在街道村落,发现哪里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哪里有生产假冒伪劣的工厂和窝点,就向食药监部门提供情报信息。
“我们的食药监机构最多能设置到乡镇一级,而北京有的大型社区的人口都有十几万人,我们的工作人员就是再多上一倍,恐怕也做不到无死角。但这8700名信息员延伸了监管的触角,是我们灵敏的‘末梢神经’。”张志宽告诉记者,北京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12331每天也就能接到1700多个电话,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还是咨询电话,而食品药品安全基层信息员每年能提供上万个食药安全信息,并且准确率高达85%以上。
为有效控制市场,北京市食药监局会提前进行预判和分析,针对高风险品种和企业,结合上一年抽检的评估情况,确定重点项目、重点品种和重点地区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大市场抽检力度。监管部门不通知任何机构和企业,直接到市场随机抽检。据介绍,北京市食药监局每年抽检食药样本将近16万例,其中食品占12万6000例。
标签阅读: 食品安全,明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