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微小RNA:脑中风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风向标

发布时间: 2020-10-12 09:53:56      来源:http://来源:文汇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最新研究表明,病人血液里的一类生物分子,微小核糖核酸,有很大潜力成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脑中风“标记分子”。只要找到了这些“标记分子”,就可以去寻找治疗脑中风的“密钥”。这个神奇的微小RN

最新研究表明,病人血液里的一类生物分子,微小核糖核酸(微小RNA),有很大潜力成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脑中风“标记分子”。只要找到了这些“标记分子”,就可以去寻找治疗脑中风的“密钥”。这个神奇的微小RNA,和我们传统意义上了解的基因有何不同呢?基因通常比较长,由几百上千个基本元件组成,而且会被翻译成蛋白;而微小RNA仅有几十个基本元件,不能翻译成蛋白。然而,微小RNA在人体内非常稳定,不易降解,可在血液中被检测出来。研究人员通过检测病人血液中的某些微小RNA的含量来对脑中风进行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并提供有价值的预测信息,对临床有效治疗脑中风提供了新的途径。

  “有哪类微小RNA可以用来临床诊断呢?”杨国源团队与瑞金、华山医院合作,在临床脑中风病人和正常人血样中,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测定了近千个微小RNA的表达情况,发现在病人和正常人有差异性的微小RNA共23个,并对这些微小RNA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然后在实验模型验证这些微小RNA在脑中风的诊断甚至治疗的价值。与此同时,杨国源教授团队又关注脑中风的发病机制和诱因,希望从发病阶段入手,更早地干预脑中风的发病。脑内动静脉畸形是造成青壮年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杨国源团队通过研究正常人和脑血管畸形患者的血管标本中微小RNA的差异,筛选出多个特异性的影响脑血管形态和功能的微小RNA。血管中这些特殊微小RNA含量的异常,可以使正常血管逐渐转化为异常血管,这大大增加了发病的可能性。通过靶向调控微小RNA,可以为探明动静脉畸形的发病机理和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指明新的途径。

  近十年来,国际上对RNA的研究如火如荼,其重要性日益被人们认识。每年评选的科研进展中,小RNA包括微小RNA屡屡成为“明星分子”,相关的新发现和科研进展激动人心,预示这些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杨国源教授团队发现的这些微小RNA有望为脑中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人类如何能够最终征服脑中风这个危害巨大的病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只有运用医理工交叉科学手段进行转化性医学研究,我们才有可能尽快地建立起有效治疗脑中风的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实现脑中风等重大疾病的“精确化、个性化、微创化”的治疗。“交叉”和“转化”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医学中两个最耀眼的主题。MIT前校长SusanHockfield博士也在Science上提出:“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及工程学的交汇可能正孕育着第三次生命科学的革命。”

  杨国源团队所在的Med-X研究院,就是上海交通大学为了抓住交叉医学研究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于2007年成立的专门从事转化性医学研究的机构。Med-X研究院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附属医院建立了医学影像、干细胞、医疗仪器、多组学等联合研究中心,并与国际上多所一流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关系。研究院从事交叉研究的人员也由交大各学院、附属医院、中科院及海外一流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同时还有一批优秀的学者,包括:长江特聘教授徐学敏院长、澳大利亚工程院冯大淦院士、中国工程院戴尅戎院士、陈亚珠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高维强和邵志峰教授、“超千人计划”美国工程院院士何志明等著名学者。Med-X研究院为这些学者们提供了宽松的研究氛围,促进了多学科背景研究人员的交叉和融合。短短几年里,已经获得了两项“973”基金以及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重大研究基金,并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杨国源教授说:“中国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和神经科学研究基础,通过整合神经科学、纳米、计算、合成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在交大Med-X研究院这样的一个难得的交叉研究平台上,我们应该也一定能对破解人脑未解之谜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