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一名重伤员对应一个专家组

发布时间: 2020-10-13 06:05:13      来源:来源:<a href="http://www.jkb.com.cn">健康报</a>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裴新全身插满管子,脸上多处缝合。地震当天,他在上班途中被飞石砸中,造成颌面部广泛性挫裂伤、颌面部多发骨折、颅脑损伤、肺挫裂伤……被转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ICU后,医院举全

  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裴新(化名)全身插满管子,脸上多处缝合。地震当天,他在上班途中被飞石砸中,造成颌面部广泛性挫裂伤、颌面部多发骨折、颅脑损伤、肺挫裂伤……被转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ICU后,医院举全院之力组成多学科专家组,对他进行精心治疗。目前,他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治疗方案随病情调整

  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泵、冰毯机……这些都是裴新每天需要用到的治疗仪器。主管医生杨朝华对裴新的病情熟知于心,“升颅压、亚低温治疗、输血、抗感染治疗……”

  杨朝华说,裴新被送至ICU时已深度昏迷,通过降低脑细胞代谢耗氧量,减轻内源性损伤因子的释放,采用亚低温的治疗方式,可以降低颅内压力,起到脑保护的作用。正常人的体温在36℃~37℃之间,但是裴新需要将体温降到33℃~34℃之间。冰毯机可以完成从高温导入低温的过程。裴新还需要用到呼吸机,靠鼻饲注入的营养液维持生命。

  病床前,裴新的右手在不停地做抓挠动作。“这是不自主的运动。”杨朝华说,因为脑功能受损,裴新意识还未清醒。

  杨朝华说,每一位伤员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位伤员,每天的治疗方案也不一样,要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

  ■多学科专家组每天查房

  每天8时,裴新的专家治疗组开始查房,并对他的治疗进程提出意见或建议。

  杨朝华说,裴新住进ICU之后,口腔颌面科医生对他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胸外科医生针对裴新双肺广泛挫伤,给出了抗感染治疗、肺功能保护、排痰治疗建议;感染科医生则调整抗生素使用量;神经外科医生对其进行脑功能损伤的修复治疗、亚低温治疗、颅内降压治疗和神经营养治疗;康复科医生不断为其进行肢体训练,避免肌肉萎缩……

  在ICU,每一位重症伤员都有一个治疗小组,保障重病号的生命安全。“尽管是多学科合作治疗,但很难细分哪位医生做哪项工作,伤员的处理方案是专家共同参与制订的。”杨朝华说。

  4月23日下午,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带领骨科主任裴福兴、神经外科副主任黄思庆、ICU主任康焰、神经外科主任游潮、感染科副主任冯萍、小儿外科教授刘敏等一批专家到ICU参与危重伤员会诊。在会诊现场,每一位专家都发表了会诊意见。“不能放过一个细节,要做到专岗专人负责。”李为民说。

  ■建危重伤员日报制度

  不仅仅是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等对危重伤员的救治都采取多学科交叉治疗的模式。“第一时间成立多学科参与的专家组,这一模式在汶川大地震时就形成雏形。”四川省卫生厅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救治组的一位专家说。

  “危重症伤员治疗最大的原则就是维护生命,如果没有一个平台让不同专业的人完成各自的工作,那么抢救就是无效的。”这位专家说,“借助ICU这个平台,让各科的医生以最快捷的方式,最小的代价多学科协作,对于减少死亡率、降低致残率十分必要。”

  4月26日,记者在四川省卫生厅抗震救灾指挥部采访时,工作人员接到了眉山市人民医院请求为一名危重病人提供专家会诊的电话。“危重伤员的多学科交叉治疗,不仅限于院内,还包括院际之间、省际之间甚至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外援医疗队和当地医疗力量相结合,需要指挥部的协调。”医疗救治组的专家说,此次地震的救灾反应非常迅速,省卫生厅第一时间提出了一名重伤员对应一个专家组,即“一对一”的治疗指导原则。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卫生计生委派遣由陈香美院士等28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支援四川,指导救治。国家专家组和省级专家组对成都3家危重伤员收治医院进行排查,进一步明确伤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建立了危重症伤员日报制度。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