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新型冠状病毒攻防战

发布时间: 2020-10-15 06:34:50      来源:http://来源:中国科学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新闻背景2012年7月,科研人员从因呼吸道感染伴发肾衰竭而死亡的沙特阿拉伯人与一个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肾功能衰竭的中东病人体内发现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正式将其命名为HCoV-EMC。该新型冠

新闻背景:2012年7月,科研人员从因呼吸道感染伴发肾衰竭而死亡的沙特阿拉伯人与一个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肾功能衰竭的中东病人体内发现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正式将其命名为HCoV-EMC。该新型冠状病毒与bat-CoV-HKU4和bat-CoV-HKU5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基因组相似性都为70.1%,而与SARS基因组相似性为54.9%。该病毒是一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种类很多,既可能引发普通感冒,也可能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甚至死亡。自去年9月在中东地区发现以来,迄今全球已确诊15例感染病例,死亡9例,病死率高达60%。

  近日,Nature刊登报告说,荷兰研究人员找到了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的具体途径。该研究小组人员已经鉴别出这种病毒的主要受体是一种名为二肽基肽酶4(DPP 4)的细胞表面蛋白,并阐述了这种病毒是通过S蛋白与DPP 4受体结合的。因为这项发现将帮助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类能够抑制S蛋白与DPP 4受体结合的潜在药物或者疫苗,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感染方法。

  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因其病毒粒子表面类似日冕状的纤突而被命名。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160nm。病毒基因组全长约为27~32kb,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冠状病毒能够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呼吸道、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肝脏的不同程度损伤。依据病毒基因组学以及血清学特点,冠状病毒分成3个Group(类别),Group 1、2主要是人和哺乳动物冠状病毒,Group 3主要是鸟类冠状病毒。

  潜在的传播途径

  目前很少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从动物直接传染给人类的报道,但动物很可能是这些病毒的自然宿主(目前对此新型病毒的自然宿主是否是蝙蝠或者山羊还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跨越种间屏障传给中间宿主然后在适应中间宿主的过程中传染给人类。有人以此推测,新冠状病毒可在蝙蝠或其他哺乳动物,包括在人类中进行跨种属传播。

  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致病蛋白二肽基肽酶4(DPP 4,也叫CD26)是一种细胞表面的丝氨酸蛋白酶。DPP 4在肠中高表达,此外于肝脏、胰腺、胎盘、胸腺等也有表达,部分以可溶形式存在于循环血液中。研究人员发现将DPP 4蛋白表达到不含DPP 4蛋白的COS-7细胞株上,能够使hCoV-EMC成功寄宿于COS-7细胞株上,该结果表明DPP 4蛋白的表达与否对hCoV-EMC是否可以寄宿于宿主体内至关重要。

  预防与治疗

  目前尚无证据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具备持续和稳定的人际传播能力,科学界认为hCoV-EMC主要可能是通过跨越种间屏障传给中间宿主,再通过中间宿主传递给人类,所以当病源已基本明确时,可以通过捕杀或隔离动物宿主以减少人与传染源的接触,阻断病原的传播扩散以减缓或终止病毒的广泛流行。

  除此之外,世界卫生组织各成员国已采取了加强监测、检测与宣传等防控措施,大大降低了普通公众感染病毒的风险。

  另外,对于疑似病例的出现,各地实验室都具有快速检测诊断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阻断病毒的传播,且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网络,群众也可通过采取个人防护与消毒的手段阻断病原的传播扩散,所以不用惊慌。

  药物治疗

  瑞士圣加仑州医院的沃尔克·蒂尔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可用干扰素类药物经行治疗”。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有效减少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环境中的复制,增强人体免疫力,且是治疗SARS行之有效的药物,故可用其治疗新型冠状病毒。

  另外,一些潜在的药物正在研发中。目前市场上虽然已经存在少数几种可以阻挡DPP 4受体的药物,但其主要是用于糖尿病患者,当相关科研人员利用这些药物去阻挡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实验时,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所以,药物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者还一直在努力尝试设计和合成一些新的小分子物质来阻挡受体、调控DPP 4的水平、靶向干扰S蛋白和DPP 4受体结合,而这些潜在的小分子药物很可能会在根源上消灭hCoV-EMC的感染,或者可能为研发疫苗奠定基础

  (朱海亮 作者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3-03-27 第5版 生物周刊)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