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肇勤教授用十年时间,发掘中医治疗肿瘤的潜力 为实验动物望闻问切
中医悬壶济世凭的是"望闻问切",但许多人不曾想过,中医也可以给老鼠把脉。
琢磨给老鼠、更确切地说是给实验动物中的大鼠小鼠"望闻问切",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方肇勤教授用了10年的时间。不久前,他得到了重量级的认可--他领衔团队参与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身为中医,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方肇勤在放假期间依然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他窗外就是中医药大学的实验动物房。他说,将动物实验引入中医,就是想用科学的语言把中医理论体系中大量经典但又模糊的概念讲清楚,给中医建立一种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而在临床实践中,这也有意义。"神农可尝百草,但我们却不能用人来做实验,必须靠实验动物。"方肇勤说。
怎知老鼠"气血两虚"
怎样为实验鼠望闻问切呢?对人,医师可察颜观色,看舌象、指甲。面对老鼠,方肇勤的办法,是看它们的"手相"--鼠爪越红,血色越好,反之,则就代表血虚。
除了爪色,方肇勤的方法还要求记录鼠的体重、体温、饮水、抓力、自主活动、整体外观等指标。总体上,经过海量尝试后,他最终筛选、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既与中医习惯匹配,而且操作方便、重复性好。
建动物模型,一大初衷是让中医诊断客观化。传统上,中医描述病人面色苍白,比较主观、模糊,从不曾为苍白程度打分;而动物实验的结果,却必须计量化。可计量,就需要进一步的方法设计。以"爪相"为例,方肇勤在相同的光线下,用相同的数码相机,相同的快门光圈,拍下鼠爪照片。导入计算机后,使用Photoshop软件能立即将爪心有多红折算成一个值。
方肇勤告诉记者,过去10年,他和同事们不仅设法"测老鼠",更努力将采集的数据与中医理论的气血阴阳虚证对应,并提出了换算方法和公式。比如,抓力和活跃度与气虚相关;爪、尾的红色度与血虚相关;体温对应阳虚;体重对应阴虚……
就连最难把握的切脉都有了办法--他们发明了一种笼子,能让实验鼠愉快且迅速地接受心电图采集。通过读心电图,方肇勤已经可以得到实验鼠的8个脉象。
为何值得"含辛茹苦"
含辛茹苦--这是方肇勤对自己研究实验动物这10年的概括。他的方法体系中,每个入选指标都被再三验证,每个实验都要多次进行以验证重复性。
辛苦,是因为方肇勤相信,对肿瘤等难治病,中医很可能作出具有独到价值的贡献。
西医习惯于对同种肿瘤统一用药,但方肇勤发现:一批实验鼠使用同一种药物后,平均生存期虽有延长,但活得特别久的与死去特别快的个体都减少了。他猜想,莫非同样的药对不同肿瘤鼠产生了不同作用--有些被延寿,有些反倒因为治疗而速死?
中医倡导同病异治,其实是个性化治疗的思路。由此,方肇勤提出假说,若依中医辨证论治,那些本可活得较久的肿瘤鼠,是否就不至于成为标准化用药的牺牲品呢?
验证假说、发展中医,必须建立实验动物辨证论治方法。方肇勤说,要让"辨证论治"对接当代科学,需要的是"辨"--对自然状态下的的动物"望闻问切"。
这种信仰,支撑着他从无到有,尝试为实验鼠"把脉"。
中医"生命力"在创新
方肇勤说,中医灵魂是创新,不创新就无法生存。求学期间,方肇勤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一,他将中医历代几乎所有代表性的典籍通读了三遍;二,他自己设计、编程,做了个计算机诊疗系统,将中医教材中的代表性脉案、诊断和方剂配对,只要输入患者四诊等信息,电脑就能开药。实测下来,准确性不输给医生;而更重要的是,它让方肇勤初步找到了对接中医和现代科技的感觉。
方肇勤说,建立实验动物辨证论治方法只是开始。采访中,方肇勤向记者展示了他采集的不同虚证实验鼠的基因对比图,这是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释"辨证"的一次新尝试。此外,他侧重于中医药防治肝癌的基础研究,正在分析中药复方对癌细胞微观结构的抑制效应。
方肇勤说,动物实验方法本质上是工具,其价值在于重新检验、审视传统中药方剂的效用。他相信中医治疗肿瘤的潜力,但具体治疗方案,还需慢慢摸索,也远非他一人可以完成。如果把中医治癌比作掘金,至少初步的"掘金锄"已经在手。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本报实习生 郝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