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雯雯)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王瑞武和云南大学教授李耀堂 、博士研究生王亚强等合作,发现环境选择压力增加可能导致物种性别失调。该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据王瑞武介绍,自然界大多数物种的性别比例是1:1,少数物种在进化过程出现偏雌或偏雄的性别比例。但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相同环境下为何有些物种出现偏雌性比,而有些物种偏雄性,以及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环境条件会出现不同性别比例的问题。
“为研究何种机制或原因决定、影响一个物种的性别比例,我们将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引入进化生物学。”王瑞武说,通过理论模型发现,生态学著名的“多生少管”和“优生优育”繁殖策略,本质就是资源变化对幼崽存活率影响大小不同所致。
同时,该模型还发现资源变化对幼崽存活率影响大小与环境选择压力都会影响性别比例的演化。选择优生优育繁殖策略的个体或物种,如老虎、人类等,环境选择压力的增大将会导致其后代雌性比例增大。而选择多生少管这样粗放繁殖策略的个体或物种,如老鼠、蚊子等多数昆虫,环境选择压力的增大将会导致其后代雄性比例增大。
如果资源变化对幼崽存活率影响不大或没影响,环境选择压力的增大,将不会改变其后代性别比例。性别比例的改变可能是由个体的激素或荷尔蒙水平变化所致。
该理论模型有效解释为何有些物种出现偏雌性,而有些物种却是偏雄性的性别比例,并解释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物种在局部范围内出现的性别失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