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近日,由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领衔完成的“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该项目主要有3个重大发现,一是揭示了我国城市群严重灰霾尤其是高浓度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首次提出气溶胶的长途传输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和灰霾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发现二次气溶胶、生物质燃烧和沙尘是我国城市灰霾形成的3个主要成因。二是发现了沙尘在长途传输过程中与人为污染物的混合和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三是提出并验证了大气海洋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铁硫耦合反馈机制理论,发现了大气气溶胶中铁的存在形式的变化,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途径。
据庄国顺介绍,该项目主要揭示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对防止、预测和综合治理PM2.5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主要原因就是大气高浓度的PM2.5持续累积,并在传输过程中不断发生化学变化,加上城市大气湿度饱和导致颗粒物膨胀所致。
名词解释: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它们能作为水滴和冰晶的凝结核、太阳辐射的吸收体和散射体,并参与各种化学循环,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雾、烟、霾、轻雾(霭)、微尘和烟雾等,都是天然的或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气溶胶。
该项目主要有3个重大发现,一是揭示了我国城市群严重灰霾尤其是高浓度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首次提出气溶胶的长途传输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和灰霾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发现二次气溶胶、生物质燃烧和沙尘是我国城市灰霾形成的3个主要成因。二是发现了沙尘在长途传输过程中与人为污染物的混合和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三是提出并验证了大气海洋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铁硫耦合反馈机制理论,发现了大气气溶胶中铁的存在形式的变化,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途径。
据庄国顺介绍,该项目主要揭示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对防止、预测和综合治理PM2.5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主要原因就是大气高浓度的PM2.5持续累积,并在传输过程中不断发生化学变化,加上城市大气湿度饱和导致颗粒物膨胀所致。
名词解释: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它们能作为水滴和冰晶的凝结核、太阳辐射的吸收体和散射体,并参与各种化学循环,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雾、烟、霾、轻雾(霭)、微尘和烟雾等,都是天然的或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气溶胶。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