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科学家们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似乎对智力的研究越深入,争论也就越来越多。“弗林效应”的提出者詹姆斯·R·弗林(James R.Flynn)在他的新书中依然坚持人类的智力一直在持续上升。然而美国学者最新研究认为,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安逸导致智力的进化戛然而止。
■本报记者 马佳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也发现生活越来越便捷,这也源于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创造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在科幻电影中才存在的技术,如今有很多已经实现或者正在实现。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一点上想当然地认为,人类越来越聪明,所以才能创造出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这也有学者研究的支持,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教授詹姆斯·R·弗林在28年前就得出一个观点,人类的智力水平一直在不断增长,又在2012年的新书中坚持了这一观点。
但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却从遗传学角度,驳斥了这一观点,认为优越的生活,阻止了人类智力水平的提高,我们可能会越来越笨。
遗传学新说对阵弗林效应
詹姆斯·R·弗林在28年前调查了20多个国家的智力测试资料,资料的时间从1930年开始。他发现在世界各地,人们的智商测试分数都在呈上升趋势。在美国,智商得分每年增长0.3分,也就是10年增长3分。而英国、德国及北欧各国也不例外。199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赫恩斯坦因此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弗林效应”(Flynn Effect)。
在那之后,弗林又进行了将近30年的跟踪研究,证明了这一全球性变化统计的真实性。从1989年到2002年,韩国成年人的智商水平增长幅度甚至是美国人的两倍。
在他2012年出版的新书《我们变得更聪明?》中写道,在21世纪,这个增长还在持续。最新的资料表明,美国人的平均智商还是和以前一样每年增长0.3分。
弗林效应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人类的智力水平增长是匀速的,没有减慢,也没有暂停,只是稳定上升。而另一位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罗杰斯分析了将近13000名美国学生的成绩,希望能发现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是否有弗林效应。他的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提高相差一年就会出现。年龄相差一岁的学生,出生晚一年的成绩就要更好。
按照弗林在他新书中的观点,这一增长还在持续,按每年0.3分的速度计算,那么到了本世纪末,与我们同龄的后辈,比我们的智商得分会高出将近30分。
未来人比我们更聪明,虽然让人有些嫉妒,但我们还是希望智力水平不断地提升,才能维持人类地球霸主的地位。不过,偏偏有学者就喜欢泼冷水,用基因理论驳斥了弗林效应。
国际著名遗传学刊物《遗传学趋势》2012年11月12日就刊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人类的智力水平或许正在不断下降。
报告作者杰拉德·克拉布特里认为,人类智力得以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原始时代,当时人们在蛮荒、严酷的自然环境里不断面临生存挑战。这种环境一方面迫使人们的智力不断发展,一方面淘汰了智力、体力处于劣势的个体。而如今,随着农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深入,绝大多数人已不再需要整天面对残酷环境带来的生死考验,生活状态趋于安逸和稳定,智力上的进化也就戛然而止了。
克拉布特里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对人类基因中出现有害基因突变的频率的计算。他假定,人类拥有2000到5000个基因是智力能力所需要的基因数,估算3000年内,大约有120代人,我们的智力和情绪稳定性将承受两种以上的损害性基因突变。正是优越的生活,降低了我们的大脑剔除这种不良基因突变的能力,从而使这种基因突变代代相传并积累,导致人类智力水平逐渐降低。
智商不能代表智力
作为智力的生物基础,大脑不断进化、发展,才使得人类从众多的物种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主人。然而,大脑之复杂也让我们难以对这个重要的器官完完全全的了解。对它的了解越是深入,却越发现我们知之甚少。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智力的发展也难以参透,因为影响智力的不仅仅是大脑本身,还掺杂了复杂的环境因素。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从任何一本文献上找到“智力”一词的明确定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林崇德在他的论文《关于智力研究的新进展》摘要中提到,关于智力的含义,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看法,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原因主要涉及智力属性、研究角度、智力发展、人源差异。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心理学家们曾在1921年和1984年,两次对“智力”的含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得出了智力的27种属性,包括适应性、基本心理过程、元认知、执行过程、知识和加工的相互作用、知识、学习能力、生理机制、抑制情感的能力等等。
林崇德在论文中提到,专家认为智力最重要的5个要素是:抽象逻辑思维(推理)、问题解决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记忆力和适应环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施建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智力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进化有关的,也就是我们通过生物基础的进化,一代一代稳定遗传的部分,即流体智力,而另一部分则是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部分,被称为晶体智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智商测试来衡量智力水平。但是作为测量工具,能否完全体现人类智力水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这些智商测试题实际上是不能够代表智力本身的。它实际上也涉及了人们的经验和经历的多少。对于一些儿童来说,没有一些足够的经历,那他们对一些智商测试题也是无法理解的。
目前,智商测试反映出一些国家的人口智力水平差异,比如中国的孩子从智商得分上就高于外国的孩子。罗非说:“对于中国的一些孩子,可能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更加有考题意识,他们更加擅长做题,因此在很多考试中成绩很好,但也确实不能代表真正的智力水平。智商试题分数的提高同样也不能完全说明智力的提高。就好比中国学生考托福,成绩年年都有提高,但是,一开口就成了哑巴英语。”
此外,罗非还说,从人类的认知类型上来说,智商也并不能反映人类全部的能力,智商只是逻辑能力的体现。除了智商还有情商,情商是情感能力,是判断事物的价值的能力。实际上除了这两方面,还有一方面也很重要,那就是自我监察,也就是注意力,这是发展记忆、思考能力的前提。因此只有这三个方面都提高了,才代表智力的提高。
神经可塑 智力不会退化
关于智力水平的发展趋势,2012年不仅仅有上述的两个研究,2012年年初,英国华威大学的托马斯·希尔斯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拉尔夫·赫特维也提出了和克拉布特里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爆炸造成了原本会锻炼人类大脑的工作都交给了电脑或网络,因而大脑用进废退,不再发展,人类智力才会下降。
施建农认为,从近些年与遗传相关的研究来看,目前有不少的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片段与人类的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这并不同于某一个完整基因与智力有直接关系。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性状,可能有多个基因与其有关。如果其中某个基因受到环境影响发生突变而影响大脑功能,或者是智力,这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说是高科技的发展导致基因方面的突变不能被剔除,这还是需要更多的证据的。他说:“不论是网络发展,还是其他的技术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更便捷的生活,而让人们生活安逸,但我们也要想到,这些技术依旧还是需要人类自身智慧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认为,人类总体的智力还是在不断提高的。”
罗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2000年,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神经的可塑性。即使是在老年,如果对某一方面不断的学习,那么在这方面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大脑是一辈子都可塑的。在某些方面学习的停滞,只会带来这一方面能力的削弱或者不表现,但不会带来智力的退化。
目前也有一种学说叫做表观遗传学。意思说父母如果不断学习,开发某方面的能力,那么后代也能够获得这方面的表达,从而获得积累。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可能表现出后代的智力没有提升,但这并不代表智力会退化。
《中国科学报》 (2013-01-11 第10版 新知)
■本报记者 马佳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也发现生活越来越便捷,这也源于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创造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在科幻电影中才存在的技术,如今有很多已经实现或者正在实现。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一点上想当然地认为,人类越来越聪明,所以才能创造出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这也有学者研究的支持,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教授詹姆斯·R·弗林在28年前就得出一个观点,人类的智力水平一直在不断增长,又在2012年的新书中坚持了这一观点。
但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却从遗传学角度,驳斥了这一观点,认为优越的生活,阻止了人类智力水平的提高,我们可能会越来越笨。
遗传学新说对阵弗林效应
詹姆斯·R·弗林在28年前调查了20多个国家的智力测试资料,资料的时间从1930年开始。他发现在世界各地,人们的智商测试分数都在呈上升趋势。在美国,智商得分每年增长0.3分,也就是10年增长3分。而英国、德国及北欧各国也不例外。199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赫恩斯坦因此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弗林效应”(Flynn Effect)。
在那之后,弗林又进行了将近30年的跟踪研究,证明了这一全球性变化统计的真实性。从1989年到2002年,韩国成年人的智商水平增长幅度甚至是美国人的两倍。
在他2012年出版的新书《我们变得更聪明?》中写道,在21世纪,这个增长还在持续。最新的资料表明,美国人的平均智商还是和以前一样每年增长0.3分。
弗林效应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人类的智力水平增长是匀速的,没有减慢,也没有暂停,只是稳定上升。而另一位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罗杰斯分析了将近13000名美国学生的成绩,希望能发现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是否有弗林效应。他的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提高相差一年就会出现。年龄相差一岁的学生,出生晚一年的成绩就要更好。
按照弗林在他新书中的观点,这一增长还在持续,按每年0.3分的速度计算,那么到了本世纪末,与我们同龄的后辈,比我们的智商得分会高出将近30分。
未来人比我们更聪明,虽然让人有些嫉妒,但我们还是希望智力水平不断地提升,才能维持人类地球霸主的地位。不过,偏偏有学者就喜欢泼冷水,用基因理论驳斥了弗林效应。
国际著名遗传学刊物《遗传学趋势》2012年11月12日就刊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人类的智力水平或许正在不断下降。
报告作者杰拉德·克拉布特里认为,人类智力得以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原始时代,当时人们在蛮荒、严酷的自然环境里不断面临生存挑战。这种环境一方面迫使人们的智力不断发展,一方面淘汰了智力、体力处于劣势的个体。而如今,随着农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深入,绝大多数人已不再需要整天面对残酷环境带来的生死考验,生活状态趋于安逸和稳定,智力上的进化也就戛然而止了。
克拉布特里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对人类基因中出现有害基因突变的频率的计算。他假定,人类拥有2000到5000个基因是智力能力所需要的基因数,估算3000年内,大约有120代人,我们的智力和情绪稳定性将承受两种以上的损害性基因突变。正是优越的生活,降低了我们的大脑剔除这种不良基因突变的能力,从而使这种基因突变代代相传并积累,导致人类智力水平逐渐降低。
智商不能代表智力
作为智力的生物基础,大脑不断进化、发展,才使得人类从众多的物种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主人。然而,大脑之复杂也让我们难以对这个重要的器官完完全全的了解。对它的了解越是深入,却越发现我们知之甚少。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智力的发展也难以参透,因为影响智力的不仅仅是大脑本身,还掺杂了复杂的环境因素。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从任何一本文献上找到“智力”一词的明确定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林崇德在他的论文《关于智力研究的新进展》摘要中提到,关于智力的含义,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看法,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原因主要涉及智力属性、研究角度、智力发展、人源差异。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心理学家们曾在1921年和1984年,两次对“智力”的含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得出了智力的27种属性,包括适应性、基本心理过程、元认知、执行过程、知识和加工的相互作用、知识、学习能力、生理机制、抑制情感的能力等等。
林崇德在论文中提到,专家认为智力最重要的5个要素是:抽象逻辑思维(推理)、问题解决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记忆力和适应环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施建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智力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进化有关的,也就是我们通过生物基础的进化,一代一代稳定遗传的部分,即流体智力,而另一部分则是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部分,被称为晶体智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智商测试来衡量智力水平。但是作为测量工具,能否完全体现人类智力水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这些智商测试题实际上是不能够代表智力本身的。它实际上也涉及了人们的经验和经历的多少。对于一些儿童来说,没有一些足够的经历,那他们对一些智商测试题也是无法理解的。
目前,智商测试反映出一些国家的人口智力水平差异,比如中国的孩子从智商得分上就高于外国的孩子。罗非说:“对于中国的一些孩子,可能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更加有考题意识,他们更加擅长做题,因此在很多考试中成绩很好,但也确实不能代表真正的智力水平。智商试题分数的提高同样也不能完全说明智力的提高。就好比中国学生考托福,成绩年年都有提高,但是,一开口就成了哑巴英语。”
此外,罗非还说,从人类的认知类型上来说,智商也并不能反映人类全部的能力,智商只是逻辑能力的体现。除了智商还有情商,情商是情感能力,是判断事物的价值的能力。实际上除了这两方面,还有一方面也很重要,那就是自我监察,也就是注意力,这是发展记忆、思考能力的前提。因此只有这三个方面都提高了,才代表智力的提高。
神经可塑 智力不会退化
关于智力水平的发展趋势,2012年不仅仅有上述的两个研究,2012年年初,英国华威大学的托马斯·希尔斯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拉尔夫·赫特维也提出了和克拉布特里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爆炸造成了原本会锻炼人类大脑的工作都交给了电脑或网络,因而大脑用进废退,不再发展,人类智力才会下降。
施建农认为,从近些年与遗传相关的研究来看,目前有不少的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片段与人类的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这并不同于某一个完整基因与智力有直接关系。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性状,可能有多个基因与其有关。如果其中某个基因受到环境影响发生突变而影响大脑功能,或者是智力,这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说是高科技的发展导致基因方面的突变不能被剔除,这还是需要更多的证据的。他说:“不论是网络发展,还是其他的技术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更便捷的生活,而让人们生活安逸,但我们也要想到,这些技术依旧还是需要人类自身智慧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认为,人类总体的智力还是在不断提高的。”
罗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2000年,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神经的可塑性。即使是在老年,如果对某一方面不断的学习,那么在这方面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大脑是一辈子都可塑的。在某些方面学习的停滞,只会带来这一方面能力的削弱或者不表现,但不会带来智力的退化。
目前也有一种学说叫做表观遗传学。意思说父母如果不断学习,开发某方面的能力,那么后代也能够获得这方面的表达,从而获得积累。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可能表现出后代的智力没有提升,但这并不代表智力会退化。
《中国科学报》 (2013-01-11 第10版 新知)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