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2012,那些食品安全的真真假假

发布时间: 2020-10-22 12:17:23      来源:http://来源:科技日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2年,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尖锐地”刺激公众的神经,然而,对于热议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多少人询问过它的真假,有多少人追溯过来龙去脉,又有多少人探寻过其中的科学真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2年,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尖锐地”刺激公众的神经,然而,对于热议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多少人询问过它的真假,有多少人追溯过来龙去脉,又有多少人探寻过其中的科学真理?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发布“2012中国综合小康指数”,结果显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食品安全”成为2012年最受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然而,对于食品安全事件,不乏人云亦云,哗众取宠,盲目炒作之人。以致于真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很多人不知所措,无以应对;假的食品安全事件混淆视听,兴风作浪,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看清“食品安全”,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一双求真、科学的慧眼。


  真真假假1

  “老酸奶”“毒胶囊”罪在工业明胶

  2012年4月9日,赵普发微博称:“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而且打了一个通俗的比喻:“哪天你扔了一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的肚子了。”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毒胶囊”事件影响甚广,包括修正等一众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一时成为舆论激烈声讨对象。2012年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老酸奶”“毒胶囊”的问题,都出在不法厂商使用了食品里不能用的添加剂工业明胶。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当即表示,有关部门正在全力以赴查控铬超标药用胶囊问题产品,有关检查检验、查处工作以及打击犯罪的情况,也都实事求是地及时向社会进行了公布。“毒胶囊”有政府部门、也只能是政府部门替公众管控。

  那固体的“老酸奶”、果冻等含有明胶的食物从此一点都不要再沾了吗?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张赞解释说,食用明胶是胶原的水解产物,是一种天然的增稠剂,并且无毒无害,酸奶和果冻中添加的明胶必须是食用明胶才是安全的,只要是合格的食品用增稠剂,安全性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当你嘴馋的时候偶尔喝点固体酸奶和果冻也未尝不可。


  真真假假2

  农药超标品牌茶并非“毒茶”

  2012年4月23日,某环保组织发布茶叶农药调查报告称,送检的国内九大品牌茶叶企业的18种茶叶样本全部含有农药残留,少的含有3种农残,多的有17种,总共检出的农药有29种,不少样本检测出违禁农药残留。该报告引发公众“还能不能喝茶”的争议。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陈宗懋表示,“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是不同的概念,检测出农残不等于就有危害。“就像去医院体检,通过对照标准值,才能知道指标是否正常。”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刘新表示,从报告检测结果看,有三类情况:一是我国国家标准有专门针对茶叶农药残留限量规定的,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一项超出行业标准)。二是我国无标准、其他产茶国有规定的,比如检出的29种农药中有21种在日本有茶叶限量标准,此次检测结果也都符合这21项标准。三是我国和其他产茶国均未制定限量标准的,参照该农药在其他食用农产品中的限量标准,结果也符合相关要求。

  茶叶有农药残留并不可怕,只要残留量低于标准还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副所长、植保专家吴光远认为,大部分农药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检测所用的是有机化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检测出其农药残留量。但用水泡茶时,其农残分解出来的量只是有机化学检测量的10%—20%。所以在理论上,农残标准合格的茶叶泡出的茶水是安全的。况且,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即使茶叶中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农药含量极低,通过饮茶摄入的农药也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产生健康风险。

  尽管如此,茶叶专家建议消费者在喝茶时,尽量不喝第一道茶汤,除了农药残留的原因外,采摘、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难免污染,而且真正的好茶第一道只是发开,有苦涩味,第二道才能泡开,才能品尝出茶的清香纯正。


  真真假假3

  央视为烟台“药袋苹果”正名

  “烟台红富士苹果套药袋长大”的报道,在2012年年中时,将著名的山东烟台苹果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真相调查》节目对此事进行报道称,各级监测和风险评估都已完成,没有发现任何农残超标的苹果。

  苹果到底能不能套袋呢?在央视《真相调查》的报道中,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教授韩明玉认为,套袋是一种减少果品农药残留的很好技术,十多年来,苹果套袋在我国苹果主产区大面积应用。在这次烟台苹果的事件中,套袋被关注是因为某媒体报道中提到一些果袋中被存放了福美胂和退菌特两种农药,韩明玉认为,这两种药不是国家禁用农药,只是在无公害农产品中是禁止使用的,所以违禁农药这一说是不对的。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局于2012年6月20日派出专家小组到烟台地区,对当地苹果树使用药袋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过近半个月的检测和评估,专家组成员方金豹称,根据调查情况看,套袋在山东烟台普及率很高,达到95%以上,药袋使用有,但是比例非常低。

  农业部调查组也委托国家级检测中心之一的河南郑州果品检测中心,对烟台市冷风库中储存的苹果抽样进行了专项应急检测。方金豹称,专家组对烟台当地冷库和批发市场以及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的超市、批发市场进行了随机抽样,根据检测结果来看,都符合国家新的限量标准要求,没有超量样品。

  事发后,虽然不少报道对烟台苹果毒药袋事件进行了澄清,但对苹果销售还是造成了影响。


  真真假假4

  “吃猪肉等于自杀”是胡说

  2012年11月,一篇名为“农妇警告:在中国吃猪肉等于自杀”的陈年旧帖又在网上流传。网文称,十几斤重的小猪使用含有大量激素、安眠药等添加剂的饲料催肥催长,养五六个月就出栏了。长期食用这些猪肉,会诱发各种不适症状甚至癌症,传言引发了不少网友担忧。

  农业专家表示,我国商品猪生产主要是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三元杂交生产体系,猪从出生至100公斤上市养殖周期为150—180天。国外更好品种的猪出栏周期更短。生猪生长快、育肥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三好”:猪好、料好、圈好,即生猪品种好、饲料营养安全、养殖环境改善。

  而网文中提及的各类添加化合物,专家解读称,对于“给猪吃尿素等化肥可以给猪催长”的说法,尿素是高氮化肥,若少量用作牛、羊等反刍动物是有作用的,可以被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所分泌的脲酶分解,被合成蛋白质从而被吸收消化。而猪根本没有瘤胃,尿素中的氮就难以利用,用量过大甚至会造成生猪中毒死亡。

  通过添加安眠药让猪多睡少动、快速长肥更是没有必要,因为圈养的生猪本身活动量就很少,不需要使用镇静剂。

  传言“在猪饲料中加入无机砷,猪会显得皮肤红润、毛发光亮”的说法则是犯了常识性错误。饲料中加入的是有机砷,而不是无机砷。有机砷对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抗病能力有着明显作用。目前,除中国外,美国等很多国家也批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有机砷会从粪便排出,在生猪的机体组织中残留极低。而无机砷是剧毒物质,俗称砒霜,对生猪等动物的危害性很大,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从未批准过激素类药物用于动物促生长,已批准的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种畜繁殖和产科疾病,规定内容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总体看,我国动物产品安全是有保障的。


  真真假假5

  “速成鸡”背了抗生素的黑锅

  2012年11月23日,有媒体报道称,山西粟海集团向肯德基供应“45天速成鸡”,投喂的饲料能毒死苍蝇。这一报道立即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肉鸡长得这么快,真的是靠毒饲料喂出来的吗?”

  “可怕的不是速生,而是抗生素的滥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说。养殖业生长周期的缩短,主要是三方面因素影响:育种技术的不断提高、饲料营养结构的合理和养殖环境的提升。

  然而,目前“速生鸡”在消费者心中,已成了问题鸡肉的代名词。专家称,这种想法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肉鸡饲料中添加激素并非许多人想象中的行业常规,而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里面,都明文规定有“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违反者将受到处罚。

  其实,肉鸡40多天出笼,在世界上属于正常水平。目前世界商品肉鸡大部分在42—48日龄出栏,最常见的是在45日龄左右。今天的肉鸡能拥有如此高的生产性能,得益于良种选育的结果。而且,商品肉鸡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吃的饲料对原料选取、成分配比、制造工艺、饲喂方案都有严格要求,保证了营养充分且平衡。

  2010年底,中国畜牧业协会抽检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农贸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和餐厅的鸡肉,对32种激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均未检出。

  此次“速成鸡”事件,真正的罪魁是,山东的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不仅滥用抗生素,还违禁使用了一些激素类和抗病毒类药物,而这些问题肉鸡被卖给了新希望旗下六和集团,而作为屠宰企业的六和集团某分公司,违规伪造检验检疫单据和养殖记录。


  真真假假6

  酱油醋陷塑化剂“躺着中枪”

  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被曝出涉嫌塑化剂超标。之后,塑化剂风波开始向整个白酒行业蔓延。12月17日,微博上有消息称,酱油、醋、饮料内含有的塑化剂比白酒更高,甚至达到400倍,引起舆论哗然。

  这次塑化剂的风波源于酒鬼酒,有公司出具检测报告,称送检的酒鬼酒样本中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其中一种塑化剂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三倍。酒鬼酒坚称产品不存在塑化剂超标,并强调塑化剂并不是人为添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后茅台酒也被牵扯其中。茅台集团随即举办新闻发布会称,白酒中检出塑化剂,是制作工艺所致,并非人为添加。

  正在白酒塑化剂风波“风高浪急”之时,一名认证为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网友龚也长发表微博,指称:“昨天才知道塑化剂原来离我们这么近,现在知道的是白酒,要知道这东西可不是天天喝的,而我们天天需要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含量是酒的400倍!请大家转发关注,要求有关部门公布真相!”

  2012年12月24日,针对酱油醋等调味品塑化剂问题的传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随机采购了市场上销售的部分酱油、醋等食品,进行了应急检测,检测结果未发现异常,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将继续跟踪监测,同时提醒,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应及时直接向监管部门举报。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检测结果,攻破了酱油、醋等调味食品塑化剂超标的谣言。业内人士称,从成分来看,酱油属于水溶液,醋的主要成分则是醋酸,里面不可能含塑化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韩北忠教授表示,对于某些个人、某些所谓研究机构曝出的食品中存在的问题,民众需要理性看待。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