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举办的“修复与重建外科研讨会”上,该院王江宁教授在人工肌肉治疗肌肉萎缩及缺损方面的研究成为参会人员讨论的热点话题。
据王江宁介绍,人工肌肉所用材料已经过美国FDA批准,他们创新性地将该材料制成人工肌肉,并获得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已申报美国PCT专利。他们于去年11月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例人工肌肉置入术治疗小儿麻痹症股四头肌缺损。会上该患者穿着短裙,像正常人一样大方地走入会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进行人工肌肉置入治疗,首先要用CT扫描萎缩的肢体,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出应置入多少人工肌肉;再将人工肌肉置入股四头肌位置,用锚钉将肌肉两端固定在骨头上。人工肌肉工作的原理是:当大腿伸直时,有弹性的人工肌肉就像橡皮筋一样绷紧;当大腿弯曲时,后面正常的股二头肌将“皮筋”(即人工肌肉)收回来。也就是说,人工肌肉“工作”不是靠大脑神经支配,而是依靠力学原理。
3年前王江宁教授曾在国内应用人工肌肉置入术解决了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双下肢不等粗的问题。此次他不仅改善了患者肢体外观,更重要的是利用锚钉悬吊系统与骨骼之间的固定,使人工肌肉替代股四头肌、腓骨长短肌等的收缩功能,纠正肌肉萎缩所致的功能异常,使其以仿生学的形式在肢体内伸缩,起到平衡稳定和弹性固定关节的作用。
另外,过去的治疗需首先放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扩张时间为2~3个月,很容易引起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不得不放弃后续治疗。现在,王江宁在术中应用扩张器对皮肤软组织反复进行即时扩张,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人工肌肉置入所需要的皮肤软组织松紧度,从而将人工肌肉一次置入成功,避免了扩张器长时间扩张导致的感染、移位。
付小兵院士认为,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同时他提出,该治疗一定要确保患者安全,毕竟假体在人体里,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要做好患者的安全保障工作;另外要做长期跟踪观察,确保该项研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吴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