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最高零售价”犹如一条红线,让不少药企不敢把药价定得太高。不过,由发改委制定的这条红线,从明年开始可能要取消了。11月2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这被称为“中国药品定价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
《意见稿》表示,从2015年1月1日起,将取消原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或出厂价格,将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实际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该《意见稿》一旦通过就意味着,占中国药品市场23%的政府定价产品,将正式放开“计划”定价形式,交由市场决策,但这是否会导致药价暴涨?就此,《生命时报》采访了上海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教授和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共同探讨政策放开后,药价到底会升还是降。
药价放开,有点仓促
《生命时报》:“最高零售价”本是为了挤掉药价水分,为何此时又要放开药价?
胡善联:国家发改委这些年多次出招力图降低药价,但群众用药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节节攀升。与此同时,负责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的发改委价格司曝出腐败窝案。发改委压力很大,希望全面退出药品价格体系,探索市场定价。
史立臣:现行最高零售价管理制度已经施行多年,存在很多不足:一是药价只升不降,很多廉价药短缺;二是随着药品生产成本的上涨,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最高零售限价会导致药品质量出问题。
《生命时报》:您如何评价此次药价改革?
胡善联:价格改革实施的时间为2015年1月1日,可以看出高层对于推进药价改革的决心。但总体感觉发改委这一举动太过匆忙,进展太快,也没有看到配套措施,更没有相关部门的协调。
史立臣:受发改委限定价格的药虽然仅占1/5左右,但也涉及2000多种药物,且多为百姓常用药,用量较大,从这方面来看,会产生一定影响。药品价格牵涉发改委、卫计委、食药总局、工商总局等多个部委,价格放开之后,其他管制依然存在,其效果还有待市场检验。
药价大涨不太可能
《生命时报》:没有最高限价,药价会不会暴涨?
胡善联:我认为,市场实际交易价格不会出现普涨现象。一方面,低价药品大多是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比较激烈的药品,而且其价格本来就低,升高一点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高价药若要进入医保,根据医保政策的相关规定,药厂必须提供该药在其他国家的定价作参考,因此也不会随意涨价。
史立臣:我也认为,药价不会出现大幅波动,药品招标、医保报销对药价的限制还是很大的。
生命时报:目前看,导致药价虚高的主因到底有哪些?
胡善联:一种药品出厂价10元,卖到患者手中可能涨到了100元,主要是流通环节和医院“以药养医”推高了药价。这也正是目前医改的重点。
史立臣:药价高的真正原因是体制问题:医药不分家,医疗服务费过低,导致医生医院为了生存和盈利,不得不从售卖药品中获取。医院分为盈利性和非盈利性,但目前,很多以非盈利名义存在的公立医院,几乎都变成了从药品销售中获利的盈利机构。
改革招标制度是关键
生命时报:如何才能把药价降下来呢?
胡善联:关键是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现在有的省份实行“两票制”,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层层加价的问题。
史立臣:公立医院定位要明确,如果是公益性医院,政府的财政补贴就应到位,而不是让医院通过高价药解决生存问题。此外,如果医药分开,医院能把药品处方给患者,让患者自行买药,或许能让药价下降一部分。但这还需要一些措施配套,如解决医生合法收入过低等问题。
生命时报:药价改革已拉开序幕,为降低药费,未来该如何监管?
胡善联:招标就是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应该使用行政手段干预。现在药品招标采购的主体是卫生系统,未来招标采购的主体应该是医院,很多家医院联合起来代表一方采购。
在确定招标采购价格之后,医院还要和销售商谈判,进行“二次议价”,最终药价会比招标采购价格还要低。
史立臣:监管药价不是一个部门的事,需要以下几个部门分权合作,可以由卫计委负责监管医院,药监局查垄断和市场秩序,医保支付负责价格谈判等。
随着政府主导的全民医保制度越来越完善,医保机构可作为付费方代表参与药品招标采购,充分体现了“谁买单谁采购”的原则,有利于药品费用控制。
标签阅读: 药价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