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扶持国内医疗设备产业也是应该的,但质量永远是医院的主题,民族产业要有发展,必须奋发图强,掌握核心技术和精尖技术,提高机器感官的亲和力。
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出倡议:请三甲医院带头使用国产设备,以提高国产设备生产应用水平,改善医疗机构装备能力,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个倡议的出发点是好的,直观地表达舶来品比民族产品贵,医疗费用上升源于过度使用舶来品,基层用不上设备缘于买不起。显然,没有从医疗服务产品的属性与市场的规则上去统筹地考虑目前的情势。
首先,与医疗相关的所有药品、用品和设备都不是普通日用品,每一件的质量都关乎患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保证生命安全和医疗机构生存之外,设备从优是第一原则。它不像服装、家具、化妆品,你可以选择原产原厂,也可以选择贴牌、冒牌,因为我们对这些产品的质量要求并不刚性,即使日用品与服装等的设计固然重要,但实用性是第一需要,除此以外,大家所追求的更多是一种面子与虚荣。医疗设备则不一样,它是以质量、安全以及清晰、准确为第一。作为辅助医生诊断病情的设备,这些要求是最基本的,它们对疾病的诊断和生命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那些支持患者生命的机器,其一旦运转,就不可以中断,也不可以重来。所以,无论是医院还是患者,都会倾向于选择安全系数高、出品质量好的厂家,进而选择其所生产的医疗设备及其医疗用品。
由于我国医疗设备生产起步晚于国外,从而造成早年绝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均来自于国外厂家。随着我国加大对医疗设备的研发力度,如今医疗设备生产日益壮大,质量也不断提高,可尽管国产医疗设备中涌现出了很多民族优秀产品,有的甚至已经打进国际市场,但众多医院对于国外厂家的信任已经根深蒂固,因而把这些优质的国产设备 “打进冷宫”。这确实是一种悲哀!可是,如果我们笼统地倡导使用国产货,虽然精神可嘉,但仅凭一腔热情也是不尊重事实与现状的一种官僚主义,民众也会甚为担忧。有份科学研发的国际排名显示,我国的综合排名还是很落后的。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我国的医疗设备与药品生产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地区。或许通过这种倡导,我们能够知耻而后勇,用质量说话,从质量中要市场,靠质量取胜。
除了质量,价格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我们要注意,单台设备价格不能单比价格,要比较效价比,要兼顾维护费用与使用寿命。有人举了一个例子:进口球管比国产的贵,但一只进口球管的寿命相当四只国产球管,如果计算换管的机会成本,进口的却比国产的便宜。因此,进口设备虽然单价高,维护费也高,但是维护次数少,寿命也长,这已是基本的共识。有基层医院跟我反映,你们招标配给我们的救护车都是国际品牌,确实好看,但我们根本支付不起一年的维护费,还不如给钱我们,我们自己去买两部国产的还实在些。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实在的问题:当费用是由自己出的时候,一定是选择性价比高的,而不是选择“漂亮”的。
第二,控制因为检查造成医疗费用上涨的根本抓手在于控制质量与行为监管。众所周知,现在实行药品零差价,但却不进行合理的价格改革和政府补偿,这种改革只能是原来医疗费用的“结构调整”药补变为检补,或许总体费用还会蹿得更高。如果仅从机器的品牌和单机价格上去控制医疗费用,基本上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如果要使检查检验不成为医院的趋利工具而是循症的工具,或是要遏制过度检查,只有全力推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互认和以支付制度改革为杠杆的服务价格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去纠偏。
所以,我认为“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提议是一种情感,大力扶持国内医疗设备产业也是应该的,但质量永远是医院的主题,民族产业要有发展,必须奋发图强,掌握核心技术和精尖技术,提高机器感官的亲和力。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网名:医生哥波子)
标签阅读: 医院,国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