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学前沿 » 正文

数字医疗改变了哪些临床行为

发布时间: 2020-04-19 02:05:02      来源:http://健康报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图为美国温斯顿塞伦·维克森林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他们在实验室中使用3D打印机制造的肾脏。东方IC供图  ●现代通信技术让急诊医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甚至指导公众参与抢救。   ●结合影像学数据,3D


图为美国温斯顿塞伦·维克森林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他们在实验室中使用3D打印机制造的肾脏。东方IC供图

  ●现代通信技术让急诊医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甚至指导公众参与抢救。

  ●结合影像学数据,3D打印可以复制人体复杂结构,让外科医生进行术前演练。

  ●罕见疑难病诊断最需要集体的智慧,远程会诊让专家的技术价值实现最大化。



  急救 时空不是障碍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宗建平

  微信助肺栓塞病人抢救成功

  晚上21时10分,因公在外的急诊科主任的手机突然响了,电话另一头是医院急诊病房刚来不久的女医生汇报接收了一位病人,初步诊断是肺栓塞,自己心里没底,问该怎么抢救。

  主任急问:“CT报告出来了吗?”“没有。”“血压情况?”“偏低。”主任意识到病人极有可能是大面积肺栓塞,如果治疗不当会加速死亡,死亡几率比心肌梗死还大。但时间不允许多讲,赶回去又来不及,主任思忖片刻,突然想到手机上的微信。平时和科室同事常用微信聊天、发图片和视频。立刻问女医生:“能不能通过微信把患者的情况传过来?”

  很快,8段图片、视频通过微信传来,分别是病人的CT、呼吸机监控数据和现场拍摄的病人情况。参考这些资料,可以明确诊断是大面积肺栓塞。主任立即通过微信语音指导年轻医生,紧急采用溶栓药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该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在一些医院科主任或高年资医生一时赶不到医院,可以依靠智能手机指挥抢救。

  已故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Eric Topol博士指出,尖端医疗技术结合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将给医疗带来重大变革,使诊断更快、更准确。

  更易实现急救关口前移

  时间和空间是影响急救水平和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急症和灾难的发生有很大的随机性,急救越快效果越好,这是急救的时间属性;急症和灾难的发生地点也有极大的不可预知性,因为空间的限制,不是所有地方急救人员都能及到达,或将病人及时送到医院,这是急救的空间属性。

  让急救医疗不受时空的限制,医务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到达任何地点去抢救病员,一直是一个梦想。为了克服时空障碍,急诊医学倡导急救关口前移,这是一种主观上的努力,执行得好不好受制于急诊科的管理与发展状况。而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时间和空间障碍不再成为影响急诊医学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急诊医学比其他专科从数字医疗中受益更大。

  随着宽带技术的进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上网(WiFi)及无线化社区结合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日趋普及,使医学资料、图像及视频的快速传输成为可能,促进了医师之间、医患之间、人-机之间的交流沟通。其带来的变化是:急诊医学从院内走向院外,从固定场所扩展到远程急救,从装置固定的远程会诊到移动终端的应用等。最本质的改变是,急救从医务人员走向公众。

  只要公众拥有智能手机,装上相应的软件,随时可将相关信息、图像及现场等信息传输到任何地方。当重大灾难发生时,可以将灾害现场信息传到任何地方,相当于人人都有一个移动医院。

  一些手机版急救软件陆续出现,也使公众可以做“简易急救医生”。如安装了手机版心肺复苏软件后,尽管你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专业培训,但按照软件提示一步一步操作,可以随时快速对身边心跳呼吸停止的人提供帮助,为后续的专业急救赢得机会。



  实践 3D打印提供模型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中国妇产科网创建人  龚晓明

  美国俄亥俄州的海马·琼弗里多患有先天性支气管软化症,出生6个星期后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医生在他的喉咙里植入了一个3D打印的人工气管后,得以正常呼吸。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此事。此新闻一出,立即引起医学界的关注。3D打印作为一项工业技术,日渐被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医生,应当关注这项技术可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的变革。我对于3D打印未来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做了一些设想。

  1.用于外科手术前的模拟:结合CT、MRI等影像学数据,将复杂结构通过3D打印复制还原出来以后,医生在手术或者其他干预措施前,在3D打印的模型上进行演练,降低手术或者其他干预措施风险。

  2. 用于体内植入材料的设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道属于类似情况。此外,骨骼、牙齿损伤后需要修复时,通过术前预先设计的模型,打印出来后植入到体内。

  除了3D打印技术外,材料的选择也是关键。在去年的TED大会上,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科学家也利用3D打印做出了肾脏的原型,但是未解决细胞分化和器官功能重建的问题,而后者才是移植的核心和关键。

  3. 利用3D技术设计包装药物:通过3D精准的打印技术,设计一个多层结构的化学药物,可以将功能层和缓释层进行隔离,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3D打印数字技术可能目前离大规模临床应用尚早,但是,若有创新兴趣,不妨关注一下3D技术在各个领域内的进展。因为今后的医学进步,可能是其他学科的进展与医学结合而产生的,多关注科技领域内各个方面的前沿进展,可帮助我们开发出改变临床行为的革命性发明。  

  知识链接

  3D生物打印机如何打印

  3D生物打印机的外观和普通打印机一样,只不过普通打印机的原材料是墨盒和纸,而生物打印机的原料是人体细胞。研究人员采用事先提取好的活体进行组合排列,打印出所需要的细胞,误差可以控制在20微米以内,得到的器官可以显著降低排异反应。3D打印机一次可制造出器官的一层细胞,对于更为复杂的器官,打印机就在一个提前预备好的支架上排列细胞。

  3D生物打印机有两个打印头,一个放置最多达8万个人体细胞,被称为“生物墨”;另一个可打印“生物纸”。所谓生物纸其实主要成分是水的凝胶,可用做细胞生长的支架。3D生物打印机使用来自患者自己身体的细胞,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疑难病 随时随地会诊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主任医师、17会诊网创建人  王成林

  著名的公众关注事件朱令案,时隔20年,至今仍然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她在离奇出现铊中毒后一直未被确诊,最后是她的中学同学在互联网上发出求助,才得以确诊。这也是中国首次尝试国际远程医疗。今天,远程医疗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对于疑难病和罕见病的诊断,我们一直没有真正有效利用远程医疗。这也是我创立“罕见病—疑难病公益会诊平台”(www.17huizhen.com.cn)的初衷之一,因为罕见疑难病的远程会诊,其意义更大于常见多发病。

  10年前,我已萌生了建立罕见病、疑难病会诊平台的想法。我主编《中国CT和MRI杂志》、《罕少疾病杂志》20余年,总觉得专业杂志毕竟是为同行服务,无法直接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能依靠现代网络技术,用杂志既有的专家库资源直接为广大患者提供服务,解决患者找专家看病难的问题,才是真正拉近了专家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硬件应用越来越成熟,建设网站门槛不断降低,实现这一设想的硬件条件基本具备。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韩金祥教授领导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国罕见疾病防治研究与示范”的启动,为我带来了软件条件。去年6月,我们终于在专家与患者之间搭起这座快速、方便的网络平台。

  与远程会诊通常采用的点对点会诊不同,该会诊平台是点对面会诊,即患者提出会诊申请,网站根据提请会诊的影像资料,对所属疾病进行分类,再在专家库中选择相应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进行会诊,最后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得出一个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治疗的方案。在这个会诊网上,还设有“病例图书馆”栏目,目前已收集罕见疑难、典型病例2000余个;设有“学术期刊”、“会员交流”等栏目。这些安排也是为了促进各级医院和医务人员之间交流和学习。

  我国病种多且复杂,通过网络可以将零散分布的病例充分整合,集中研究,尽快实现罕少病研究的突破。罕少病研究涉及临床医学各个学科和基础医学各个专业,通过网络可以推动临床和基础医学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如因投入较大,经费已逐渐成为该项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站的社会效益?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即便让网站市场化,患者求医问诊的成本也远低于实地同等服务。期待相关部门重视远程会诊对罕见疑难病诊断的意义,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