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宝医疗网2月23日讯 据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文件,2月16日起,无国家医保药品分类与代码的品种,将不能再申报江苏省药品阳光采购。据江苏省医药联盟了解,其他省份将很快推进该项政策,全国统一执行。 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自费药品将退出江苏省医院市场。其实不然,自费药可以在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数据库动态维护中的医保药品分类与代码模块进行申报维护,获得药品分类与代码,参与各省药品招标采购工作。 医院用药结构变化 医院市场一直是制药企业抢夺的重点市场,随着医改不断推进,“两票制”“营改增”“零差率”、辅助用药目录、“药占比”、分级诊疗等政策组合拳使医院用药结构发生巨变。 1.公立医院用药量逐年降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地方要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 2.多种合作形式的医药外包增加药品进院“门槛”。把医院药房承包给医药商业、制药企业或者自然人,承包者承担医院药品采购、流通、存储、支付、使用等系列工作,医院只需要做好诊疗。这一模式已在河北、上海、广东等地较大面积铺开,药物进院增加了一道门槛,即医药外包承接者。为了能让药品进院销售,药企想尽办法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 另一种药房“外包”模式是允许社会药房进驻医院。因为实行“药占比”,医生处方药品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允许社会药房进入医院就是一个折中的方式。 3.基层医疗市场用药量放大。分级诊疗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这次河北新冠疫情管控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应对新冠疫情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就是依靠庞大的公立医疗体系。随着大量患者从三级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基层医疗市场用药量逐步放大。 零售药店增量有限 很多人认为,医院推行“药占比”会给零售药店带来巨大红利。其实不然,零售药店销量会逐步放大,但整体有限。 首先,由于“药占比”从医院流出的药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当前,很多医院的处方药外流基本都是流入和医院有协作关系,或者与医院部分人员有协作关系的药店。而且,这些药店基本距离医院50米范围内,以避免外流的药品再次外流,也便于患者就近取药。 而且,部分医生会推荐患者到某些药店取药。制药企业也根据医生或医院偏好向指定药店供货,不会向其他药店供货。这些药店数量偏小,不可能放大整个零售业务的销量。 其次,分级诊疗接住了大量药品销量。众所周知,分级诊疗导致大量三甲医院用药大规模转移,转移路径基本是协作分级诊疗体系的基层医疗机构,而不是药店。 更大的可能是,未来基层医疗市场由于药物适用范围扩大可能蚕食部分药店的销量。毕竟基层医疗机构直接对接医保,还有医生指导用药,虽然基层医生用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相比药店店员,水平还是高出不少。 有人认为:“一些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存量和种类不丰富,因此和药店合作。”笔者调研发现,很多地方的基层医疗机构并不愿放弃药品经营这块“大蛋糕”,其搭建的药品物流、仓储体系基本与商业合作,而非零售。 药企如何布局 第一,最快的方式是转战院外市场。在药店、诊所、民营医院等市场,找到产品推荐和最具影响力的关键人群,进行产品教育和用药习惯培养。 第二,服务专业化药房。很多DTP药房与医院药房用药的对接性较强。 第三,临床价值较高的品种,企业可以考虑开展安全性、有效性研究,争取进入临床路径。未来医保目录一定会纳入这类品种。 第四,拓展新适应症。比如血必净虽被国家列入重点监控,但其新增适应症“对重型或微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有效”或大大降低未来被用药监控的可能。 第五,加大产品联用的开发和拓展研究。很多疾病的治疗,既有主治药品也有辅助类药品,有些药物联用效果优于单用,通过联合用药解决临床难点也是一个方向,但难度很大,国内有这种思维的企业不多。 第六,加强合作、并购,丰富产品的广度和深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能够更有效地让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资源匹配和优化组合。企业根据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合作,达到多赢、共赢。企业的营销、经营团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医生、终端和营销资源多倾向某个领域,研发、收购相关领域药物,能够快速启动市场,形成体量。 第七,新冠疫情中,中药受到很大的认可,中药领域将迎来发展机遇,但前提和关键是做临床,有明确的临床数据,确保安全性、有效性。在中药领域研究新的中药处方,有明确的临床数据,最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这是中国企业共有的机遇。 第八,积极寻找全球市场机会。此次疫情大大提高了中国药品制造的知名度。国家医保控费越来越严格,国内医药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但其他国家不一定,可以借疫情积极寻找全球市场机遇。
(文/小编)
标签阅读: 自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