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方(医院)加大市场化、民营化,在需方(看病者)加大投入加大监管方面,神木堪为典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说。
神木对供方实行市场化,对需方加大投入。当地人均住院费用在下降,同时居民看病报销的比例在上升,但是却没有出现过度住院以及被过度看病用药的情况。(10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去年,在经过亲身考察调研后,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神木模式可以推广,在百强县肯定做得到,实际上前三百到四百强的县都可以做到。这从侧面传递出的信息是,要不要移植这种经验,最关键的是“县长们”的意见。说白一点,要采纳哪种医改模式,归根到底,不是卫生部门说了算,而要地方政府拍板才算数。
都明白这样干可能更好,能够解决民生问题及一系列的弊病,释放积怨,但一涉及权力与利益再分配的局面及因此带来的压力,那一步就怎么也不敢迈过去。远看多么美好,但一走近就可能令人生畏与恐惧了,不改的话则根本不会有这些新麻烦。这就是一种医改的“叶公好龙”效应。
这样的场面并不鲜见。经过去行政化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在政府投入极少甚至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形下,成功地祛除了以药养医,利用市场机制成功地盘活了资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县城医院,转变成为国内信誉卓著的高水平医院。面对这种已经过多年时间验证的“成功模式”,尽管各地来学习的公立医院管理者不少,但真正能让这种模式落地开花的地方却寥寥可数。又比如,在社会上,“不打针医生”及“小处方医生”尽管得到了社会一边倒的肯定与推崇,但多数卫生部门及医疗机构对之的态度依然只是表面上认可,但不愿意推广。
因此,医改最难的是破除利益集团的种种阻力,正如长年研究医改的蔡江南认为,最大难度在于如何让行政力量退出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微观管理,扩大民间的力量,发挥医疗服务供给方本身的积极性,形成健康完善的行业监督管理和市场竞争功能。
(责任编辑:晏霏霏)
标签阅读: 医改,陈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