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权健事件”之后,近期“女子感冒不就医只喝如新果汁离世”的报道,再次让公众将目光聚焦在直销行业身上。这一事件在暴露出直销企业对经销商管理存瑕疵的同时,也反映了不少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识不足,容易轻信销售人员的虚假宣传,缺乏辨别能力。
在近日举行的“2019年广东省直销企业规范经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保健食品的宣传确实存在很大问题,而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也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亟待厘清。此次研讨会由南方日报联合广东省直销企业协会、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共同举办,并得到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
保健食品不是“药”
目前,我国批准的保健食品只有27种功能,经注册批准的保健食品都在批准文件中对可声称的具体表述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有些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超出批准的内容、虚假夸大声称产品功效等问题。
研讨会上,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理事长、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咏表示,保健食品的宣传确实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虚假宣传,经常会误导消费者。例如钙片的宣传:有人爬山的时候腿软,于是就吃了这个钙片,吃完后,马上腿就不发软了。实际上补钙的产品包括保健食品、OTC(非处方药),还包括药用级的钙类补充剂。而这样的宣传片容易误导消费者,将保健食品当药品吃,如果效果达不到消费者的预期,便会认为这个保健食品有问题,或者是虚假产品。
“还有些食品为了卖出好价钱、好销量,会冒充保健食品,宣称有功能。但是老百姓也不懂,就将其当成保健食品去吃,吃完之后没有效果,当保健食品去投诉,这‘锅’由保健食品来背了。”张咏说,可以说,现在中国保健食品的诚信度不高,或者说消费者的满意度不高,有些是由此类误解产生的。
张咏还指出,所谓保健品,其实是消费者的自我理解,国内市场上正规批准的只有保健食品,其标志就是我们俗称的“蓝帽子”。一般大家认为的保健品,其实是保健产品,包括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务类产品。
“保健食品需要强调是‘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品’,更多的是在疾病预防和亚健康状态起作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邓宇虹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存在认识误区。保健食品上市前审批的功效研究不如药物那样严格和充分,因此有效人群难以界定,且强调的是广泛人群的大健康保健功能,其剂量都在较低的安全范围内,功效往往不明显,起效也一般较慢,而疾病一旦发作,则多属于长期积累的过程,失衡已经较明显,所谓“恶疾用猛药”,这时单单采用保健食品,是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作用。
27家直销企业承诺规范经营
我国是保健市场消费大国,其中直销企业又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力量。张咏表示,我国直销行业增长迅速,中国保健食品行业从201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突飞猛进,从不足900亿元增长到2644亿元。随着相关政策及法规的相继出台,国家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已深入到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行业运作合法化、规范化、透明化、开放化已是大势所趋,短期行为、过度营销将逐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的舞台。
目前国内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正在进行。为促进直销行业规范发展,形成长效监管机制,研讨会上,主办方还发起了行业规范经营、诚信自律的倡议,安利、完美、无限极、玫琳凯等27家广东省直销企业协会会员集体签署了规范经营自律承诺书。安利、玫琳凯、金科伟业等企业代表在会上还分别介绍了公司开展“自省自查自纠”行动的相关情况。
《规范经营自律承诺书》共七条,分别从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做到不踩红线,不触底线;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意识,承诺不使用、不生产、不销售不合格产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监管制度及流程,加强对销售团队、公司高管及直销员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经营,杜绝在日常经营中出现夸大虚假宣传、违法广告、消费欺诈、违法直销等违法违规行为等七个方面,对直销企业诚信规范经营作了明确规定。
标签阅读: 广东直销企业规范经营研讨会,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