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8月10日讯 近年来,跨国药企持续承受多方压力,保险报销、药品定价、专利悬崖……一系列因素影响着跨国药企的成长,全球专利悬崖带来的重磅药物的降价危机尤甚。而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则使原本发展受阻的 MNC 们,“雪上加霜”。 但越是这种时刻,制药业务就愈发显示出其“首席”地位。随着2020年半年业绩的集中披露不难发现,强生、辉瑞、罗氏等涵盖诸多医药业务板块的全球“大佬”,在此前一直保持业绩正向增速的情况下,今年普遍也表现不佳,业绩增速大幅放缓,甚至是反向下滑。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制药业务却普遍实现逆向增长,成为拉动公司业绩的唯一力量。 或许这也是为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过药企开始打出“回归核心业务”的口号。 2020年8月3日,美国公司礼蓝动保(Elanco)宣布完成了对拜耳动保的收购。这场从去年8月份才正式对外宣布的交易,在一年之后就宣告完成,只是交易金额从最开始的76亿美元,变成了68.9亿美元。交易完成之后,拜耳动保预计将有5款在研产品加入礼蓝动保的研发管线,一个新的全球第二大动保企业从此诞生。而对于拜耳来说,在刚刚花费109亿美元来和解除草剂致癌的10万起诉讼之后,这笔资金无疑对于公司的现金流形成非常积极的正向补充,几乎是“及时雨”。 实际上不仅仅是拜耳。近年来,不管是出售资产,还是分拆公司,跨国药企在制药这一主营业务上的聚焦开始充分的体现。 01 双重危机倒逼 MNC 们普遍都在面临专利到期的挑战,拜耳也没能逃过。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全球销量前五的抗血栓药物利伐沙班在2020年即将迎来专利到期。该药曾在2017年以61.47亿美元的销售额入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榜单,而尽管2019年其销售额还能达到68亿美元,但不可否认的是,2017年以后,利伐沙班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对于拜耳来首,作物科学和制药板块是其业绩的两大重头,这两大重头共占据其超过85%的营业收入。从2019年报来看,拜耳全年总营收435.45亿欧元,同比增长18.5%,其中作物科学板块营收198.32亿欧元,占比45.5%;制药板块营收179.62亿欧元,占比41.2%。而近五年来,动物保健板块作为拜耳的三大业务领域之一,营收占比始终不超过20%。 动物保健占比重较小,作物科学领域的官司则让拜耳雪上加霜。两年来,拜耳一直困扰在因旗下公司孟山都的除草剂农大涉嫌致癌的案件进行的10万宗马拉松式诉讼,就在今年6月,拜耳与原告方达成和解协议,和解金额高达109亿美元。 而在多重压力之下,拜耳的制药业务却是在稳步增长。2019年,得益于全球第一大眼科药物艾力雅的销量上升,拜耳在中国的销售额增长了5.6%,拜耳预计2020年中国区制药业务将实现25%的增长。同时,拜耳在研发上也在向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的肿瘤管线扩张,2019年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小分子靶向药Darolutamide在美国和日本获批上市,治疗间皮瘤的ADC药物Anetumab Ravtansine已经进入临床2期。 但显然,拜耳的制药业务也确实缺少更能支撑业绩的重磅产品。拜耳近期发布的半年报也显示出其制药业务需要“更能打”的产品。拜耳在2020上半年总营收228.99亿欧元,同比下降0.3%,除了作物科学板块外,其他各业务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制药业务销售额85.38亿欧元,同比下降了2.5%。其半年报显示,共同原因主要在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和中国市场的下滑。 新冠疫情的影响主要是期间医院接诊和处方的减少导致眼科和放射业务销售额大幅下降;中国市场下滑则是由于带量采购政策下,因最低价入选的糖尿病药物拜糖平的低价“反噬”,该药销量的增加并未弥补价格大幅下降的损失,同比下降了74.2%。 除此之外,拜耳的抗癌药拜万戈和肺动脉高压药物利奥西呱片并未拯救拜耳下滑的制药业务。 横向看目前已公布上半年业绩的MNC们,强生尽管下滑3.8%,但其制药业务杨森同比增长5.4;拉动罗氏业绩增长的制药业务也增长了3%,还有诺华、赛诺菲、GSK等多家MNC,都因制药业务稳步增长弥补了疫情所带来的损失。 可见,拜耳剥离营收占比不多的动保业务,更聚焦于制药业务的发展或将为自身带来增长机会。 02 一批 MNC 宣布拆分,大变局要来? 在刚刚过去的2019以及2020上半年里,跨国药企的大动作一点都不少,有人忙着整合收购,有人忙着企业拆分。 大并购自然不必说。BMS740亿美元收购新基,艾伯维630亿美元收购艾尔建,武田620亿美元收购夏尔,都直接导致了全球药品排行榜的位次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巨无霸公司诞生,也有越来越多的药企大佬选择瘦身拆分。2020年上半年第一个公布拆分计划的是默沙东。2月,默沙东公布将于2020年开始剥离其女性健康产品、成熟产品和生物仿制药产品,成立一个新的独立上市公司。默沙东将保留肿瘤、疫苗、院内产品和动物保健这些具有关键增长点的产品。 对于拆分原因,默沙东首席执行官Ken Frazier此前向媒体解释称,“今天的这些举措将确保默沙东的长期增长和生存能力”,“传统产品正在消耗支撑肿瘤业务不断增长所需的资金,但这一业务目前取得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磅炸弹K药”,“我们将有能力分配资金给以前从未有过的业务,并使整个组织集中精力围绕Keytruda和Keytruda背后的其他部门所拥有的机会进行调整”。 这一点在默沙东近几年的表现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K药早在五年前已获批上市,除了逐步增长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的重磅炸弹K药外,默沙东已经连续两年在新药上颗粒无收。而布瑞亭也即将面临专利到期,奥拉帕尼和乐伐替尼采取的则是外部合作的方式,在K药的衬托下,默沙东现有的研发管线似乎并不亮眼。 与默沙东几乎同时公布拆分计划的还有GSK。2月5日,GSK宣布了为其两年的拆分计划,将分拆为两家独立公司,一家为专注基因和新技术用于免疫系统相关科学领域研发的生物制药公司,另一家为在消费者保健领域的领先公司。同时,GSK预计,此次分拆一次性成本约为6-7亿英镑,持续两年将耗资24亿英镑,包括16亿英镑现金。 实际上,GSK拆分早有预兆,2018年12月,辉瑞和GSK就宣布将合并两家的消费者保健业务,同时GSK首席执行官Emma Walmsley还宣布在保健业务合并完成后,GSK将分成两部分,一为处方药和疫苗,另一个为OTC产品。 本次宣布的拆分其实是2018年的延续,也更为清晰。明确显示出GSK绝不放过市场广阔的肿瘤、免疫领域。在2017年Walmsley接手GSK以后就显示出了其在这两个领域的野心。2019年,GSK斥资51亿美元收购了Tesaro,Tesaro拥有PARP抑制剂Zejula、抑制PD-1、TIM-3和LAG-3检查点的抗肿瘤或免疫领域药物。在此前的JP摩根大会上,Walmsley宣布,2020年GSK将推出5款新产品,覆盖癌症、艾滋病毒和肾脏疾病等,同时现有药物还将扩充适应症,包括Zejula和Trelegy。
(文/小编)
标签阅读: 跨国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