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报道】“品味时尚”,2009年54.6万江苏考生共同面对的作文题。有人说,这道题出得好,贴近年轻人的喜好;有人说,这道题写起来难,因为不仅仅是“时尚”二字,加上“品味”就深化了写作的要求。真相究竟如何?在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团队的眼中,一批优秀的作文高手在“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华。七篇佳作中不乏高考满分作文,在读者的眼中,也会有一个对佳作的评判标准。希望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团队亲撰的分析文章能带给大家启示,体会“品味时尚”的深意。七篇由阅卷专家精心挑选出的优秀作文能引领中学作文的教学和学生的健康文风。
共品“时尚”
文以“味道”
――2009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评析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康青春原
“品味时尚”,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推敲、探索的"命题"。
“品味”,体现了咱中国人“民以食为天”、“吃”字当头的文化精神,是味觉隐喻。西方文化的视觉隐喻,则以“看”为核心,哲学中“镜”与“灯”的隐喻,把“反映”、“观念”、“看法”、“观点”等当作思考世界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品味”也是要我们谈“看法”,在“品味”中“品”出的“味道”,“味”出来的“道”如何,是今年高考作文立意高下的关键。
文以“味道”,是今年高考考生的重要任务,其艰难在于“时尚”这一特殊的对象。对核心概念“审题”的质量,则是文章能否“切题”,以及“切入”深度的关键。在题意限制的空间之中,如何“锁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加以感悟,有所思索,有所发现,是共品“时尚”的考生们必须面对的“规定”。
54万多名考生,总有一些能够在限制中脱颖而出,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今年高考优秀作文,作为考场作文中的佼佼者,显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和随机应变的特殊智慧;特别是体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在堪称复杂的“题意”范围内,在特定篇幅、时间的限制下,从某种独特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时尚”品评后,得出的“味道”。
总之,这些优秀作文共同的特点:一是立意“切题”且能适度放开,用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把“时尚”中涉及到的某种问题作为一定深度的阐释。这在“考场”的特定条件下是来之不易的。选择的角度、观点,以及“切入”的方法都显得特别重要。二是注重现实的体验,有“感”而发,“实事”求“是”,能够根据自己真切的生活和知识,作“回归事情本身”的分析;记叙文中,此点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借助任何时代的人、事、文化事象等来“说话”,都需要有亲切的体会,真切的感受,深切的思索;只有把自己“切”到了对象之中,才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三是语言表达的从容与优美。作文者,作“文”也。作文所说之“道”,确需以“品味”而来。文章本身亦当有“味”。即使是只求“载道”之作,语言表达也需有相当高的要求。如今语文教育的“滑坡”,从高考作文的语言表达中,触目惊心地显示出来!反观优秀作文,则在此方面均有可资借镜之处。
佳作来之不易,尤当珍惜品味;
人才风云辈出,令人翘首以盼。
品味时尚
我,一个花季少女,追求着时尚,紧跟着潮流,经常说:“大家请叫我潮人。”爷爷却总说:“你呀,就是没长大,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
我和爷爷的关系很好,我没事的时候就会往爷爷家跑,可是我们的意见总是不统一。
为了追求时尚,我没少在衣服上花银两,每次去爷爷那,我都会跟他显摆,说:“爷爷!你看我的新衣服,漂亮吧!时尚吧!”爷爷笑笑说:“嗯,漂亮,可是花了不少钱吧,衣服够穿就行,以前的衣服扔了不少吧,多可惜。”我就嘿嘿嘿地笑说:“以前的衣服今年不流行了嘛!”再看看爷爷,真的跟我不一样,他夏天好像只有两件衣服轮流换着穿,还是好几年前的衣服。嗯,比我节约多了。
夏天餐巾纸是必备的,女孩子对这个是有要求的,要质量好,有香味,否则用着不舒服,每次用完就扔也方便。可是爷爷跟我不一样,有一天我跑去爷爷家吃饭的时候,他在厨房忙得满头大汗,我想去给他擦擦,谁知他从裤兜里拿出一块手帕,擦干净了脸上所有汗珠。我跑上去说:“爷爷,都什么年代了,你怎么还用这个?”爷爷一歪头说:“这个舒服,又不浪费纸,多好,你用不?我给你买块去。”我赶紧摇头摆手说:“不用,不用,不用,我是‘潮人’怎么能用这个。”
跟爷爷出去玩时,我发现,他总是从家里拿个大水杯,一路走一路喝,我就说:“爷,外面卖水的这么多,干吗自己带啊,拿一大杯子多累。”爷爷就说:“那些水我喝不惯,白开水最好,再说喝完的瓶子还得扔,多不好。”我只能说:“那好吧。”
等我长大,国家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勤俭节约为荣。人们的消费观逐渐转变为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全中国人正以节约、环保为时尚。
我突然想到了爷爷,我一直追随着时尚,而时尚却一直追随着爷爷!原来爷爷才是真正的“潮人”。不行,一直追求时尚的我,一直以“潮人”自居的我,这次怎么能被大部队抛下!心动不如行动,我向爷爷家狂奔过去,大声嚷嚷道:“潮爷爷!我来投奔你啦!”
[简评]此文立意平实,对奢华的“时尚”做了批评。作为一篇记叙文,全文注意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故人物形象比较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气息,透露出浓浓的亲情。人物语言得体,时有机智的笔墨。(骆冬青)
品味时尚
此时风尚,彼时风尚,时间之河里几颗漂亮的石子,会没入淤泥,会冲上沙滩,还会孕育出美玉被匠人采去呢……
飞燕的纤巧,玉环的丰腴;苏轼的旷达,柳永的柔婉;宋朝的长衫,清代的大褂。时尚,尽在一个“变”字里了。不变,便只有因循守旧,又何谈时尚。于是今人只从变中作文章。
今人之时尚,无关风雅。女孩子的超短裙,男孩子的怪发型,这些才时尚。原来时尚早在流水冲刷下褪了色,变了形。现在的年轻人只不过求新求变求一个“特立独行”而已。社会呢?麻木还是被同化了呢?擂台选秀只选歌王舞后、帅哥靓妹,又何曾选一个四有青年!
时尚不尚。
一时风尚兴起,大有天下为之一靡的劲头。“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家知?”性德的词句功夫是最好的,其实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时尚的热闹而并非一种理解,一种热爱。仍有男生整天把庆嘉挂嘴边,问“有酒惟浇赵州土”,却只发呆。
其实时间真的伟大,淘尽一切。泥沙总是流去,金子总是留下。时尚终会在若干年后湮灭,或成为经典。只是没有了当年的鲜亮,又多了几分岁月的厚重。经典仍旧是时尚,只是彼时风尚。
人大都愿意跟一次风,随一次流,体验时尚的感觉,是人本能的社会心理使然罢了。仍旧会有人守住自己一方净土,成就属于自己的时尚。鲁迅如此,沈从文亦如此……你自己的老朋友,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就是新,就是奇。如此一日闲在家,看一本《玩笑》,朋友来时劈手夺过,说现下米扬的书很火,很时尚,非要借去。我不禁笑笑,那书还是初中时买的。
人的生活毕竟太复杂,时尚叫太多人迷惘了。
所谓时尚,更像时光之河里不时溅起的浪花。若没有它们,这一条河不是显得太过死寂了吗?
但终究是有区别的,有美丑,善恶,雅俗,好坏。作为一个引导,一个趋势,我们又怎么能不对它有所要求呢?时尚的“尚”也许是崇尚,是高尚。
时尚,当以尚字为重。
[简评]这是一篇紧扣主题、立意深刻的文章。引文纵横开合,谈古论今,分析犀利,语言老到,既褒扬了“守住自己一方净土,成就属于自己的时尚”的仁人志士,有针砭了当今社会盲目跟风,一味求新求变的“变形时尚”,表现出作者较强的洞察力和剖析能力。结尾“时尚,当以尚字为重”可谓振聋发聩,颇具震撼力。(顾桂南)
品味时尚
每一天,每一座城,每一个领域,都有新的潮流涌起,新的时尚崛起。时尚是什么滋味?我们如何去品,才能让这瓶红酒的真味弥久留存心田?
时尚带着迷人的果香,扯出一缕香甜的魅惑。但,我们不可盲从。
时尚难敌经典。风靡一时的流行金曲随着娱乐圈的潮起潮落转瞬成为隔夜剩饭,而一曲《梁祝》会长远缠绕人们心间成不绝哀叹。小泽征尔听到二胡独奏《二月映月》后泪流满面,当众下跪,他意识到了他指挥的小提琴协奏在经典面前的无力。经典是积淀,时尚是浮油。拒绝时尚的轻浮与遮掩,我们才能品味到岁月真诚打磨留下的芬芳。
时尚有令人炫目的外表,也有着令人头疼的摧毁力。推土机轰隆隆碾过城市一隅仅存的古典民居,炮制出千篇一律万城同形的巨型建筑,高楼广厦,你是否觉察到了时尚的蛮横?混淆不清,搞怪另类的语言大行其道,规范用语被束之高尚,你是否想拦住时尚缺乏理智的步伐?这样的时尚,是否能让现代人真正心灵健康?
时尚是苦涩的青果,令人生畏望而却步。但,我们不可拒绝。
时尚涌动着活力,推动着社会血液的更新。长袍马褂的时代必须要坚持吗?不,社会呼唤时尚的活力。约旦王后拉尼娅大胆扯下传统妇女的面纱,迅速在政坛留下果断明晰、柔弱而又刚强的背景影。她是时尚的。褪去的,是传统的束缚,迎来的,是自由活力的国家。时尚,相互钩连,彼此缠绕,在所有的地方开满现代之花。
时尚的来势不可阻挡,王国维接受不了时尚的政治,故而化为湖水中抑郁的清波。然而,多少年后,那时颇为新鲜屡遭排斥的时尚却成了我们今日称道的思想解放。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但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时尚一定是会成为人们喜爱的、称道的经典。
时尚不是天使,我们不能放松戒备地接近。时尚亦不是恶魔,我们不可如临大敌,全副武装。时尚自有其酸甜苦辣的滋味需要我们咂摸品尝,理性玩味。
让时尚与经典对话,让时尚与社会对话,让时尚被我们打磨出彩,酿造出味,成一瓶口感好、心田美的红酒。
[简评]这是一篇思路开阔,充满辩证意味的优秀议论文。文章以红酒来比喻时尚,品味时尚有如品味红酒,在“香甜”与“苦涩”多种滋味的杂陈交错中,充分论述了时尚与经典传承、时尚与文化遗产、时尚与社会发展、时尚与先知先觉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品出了作者对时尚的独到见解:既不要无知盲从,又不要轻言拒绝。(潘大春)
品味时尚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享受着很多品味时尚的机会,我们不断创新,用所谓时尚的语言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大有“喜洋洋”之意。
然而,在时尚的语言中,总有一些如过眼云烟,转瞬便被代替,比如“雷死我了”便已超越“我晕”成功上位;而另一些便如陈年佳酿,渐渐沉淀为经典,就像如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80后”。
是什么决定了时尚语言成为云烟还是佳酿呢?是人们的喜恶吗?是政府的引导吗?是时代的变迁吗?还是社会风俗、文化底蕴的选择?
回顾新兴的网络语言,“打酱油”也好,“躲猫猫”也罢,无不是出自各种不负责任、逃避责任的场合,当身穿警服、象征正义的人民警察面对他们的衣食父母的追问时,平静甚至冷酷地抛出这样一句话时,我们心痛地发现,这个社会的风气竟然已堕落到如此田地。
原来,时尚语言可以是对恶劣现象的批判和嘲讽。
回忆春晚中引起轰动的那一句“感谢你八辈子祖宗”,为什么大家会笑,因为中国文化中就有类似的粗俗语言,就有低俗的辱人之词。这样的“时尚”挤进我们的耳朵之时,我们羞愧地醒悟,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中竟也存在丑陋的一面。
但是,时尚的流行也有其他必要条件。时尚要符合大众、至少是某一小众的品位,这样才能赢得传播的“群众基础”;时尚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有物质基础;时尚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要与时俱进,才能拥有发展的可能。
为什么嘲讽的语言,粗鄙的语言反而“独领风骚”?正是因为这些大俗之言惊醒了麻木的心灵,揭示了少数人的丑陋。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依然“风头不减当年”,总有那么些对社会的风气“趋之若鹜”的人趁机煽风点火,大造声势,逞一时口舌之快。
我们在笑过之后,不能忘记那份心痛和羞愧,不能回避暴露出的问题和危机,我们要接受时尚语言的新内涵,细细品味个中新意,而不是仅仅视其为一种标榜时尚的符号。
时尚的语言是“新生代鲁迅”,它们直击各类弊端;我们也需要在品味中解决问题,不可让“打酱油”、“躲猫猫”之流横行于世,让“人肉搜索”继续霸道,让“祖宗”睡不着觉。
交错杂陈的时尚语言,无论是化作“云烟”还是终成“佳酿”,都有其历史使命,只有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时尚才能沉淀为经典。
[简评]这篇议论文紧扣文题,“品味”当下网络和媒体的“时尚语言”,贴近现实而有时代特点。文章富有层次感辩证,开掘较深。立论正确,字里行间彰显出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强烈的责任感。语言生动流畅,有气势。(张中原)
品味时尚
令人一瞥三顾的光鲜服饰、令人为之神往的潇洒举止、令人为之咋舌的耀目财富,往往构建起人们对时尚的理解。然而时尚更是一种永不停息的创新,理当弘扬一种文化精神,理当反映风神初振的社会气象。只有这样的时尚,才能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为经典。
当唐王朝的序幕徐徐拉开,中国的气象从未如此令人振奋,当六朝华靡的诗风仍在坊间作为时尚流传,已有初唐四杰为着那必将留为经典的唐代诗歌在奠基。自从以诗取士,不仅仅继承了隋朝科举的遗策,更是使诗成为民间的一种时尚。当年太白进京,以《蜀道难》即令贺知章叹为谪仙,在酒馆内“解金龟换酒”,就能令我们感受到诗赋满京时的时尚喧嚣。然而唐诗作为一种时尚,以其创新求变,以其诗理的创新完善,才终能成为经典。“蓬莱文章,建安风骨”,包裹着盛唐的包容兼收,万国来朝的鼎盛气象。从一位位自负而多才的诗人笔下流淌出盛唐的时尚。诗句传抄,辅以舞曲,《阳关三叠》唱不尽离别的愁,也是诗之时尚的印证。细品唐诗,回味千年的时尚。
当诗国的余晖仍未落尽,另一种时尚踏着唐诗曾经的脚步渐渐兴起。诗余,在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作为时尚流传。离人的愁苦、怨妇的惆怅、闺中的寂寞尽可以写进宋初的辞章,再由那歌女配谱演唱。亏得是东坡的一生潇洒、一生落魄,让词的发展进了一大步,词的范围也被他大大地拓展。作为时尚,词必须更广泛地创新,更普遍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气象和思想感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何时忘却营营”的苦闷,“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悼念,“寂寞孤鸿影”的孤独,尽收词来,苏轼将他的坎坷才情,将他至大至刚的气节注入词来,开拓出时尚的更大领域。后来人,如柳永、李清照、辛幼安,让时尚的脚步不断前行,他们的词让流离的灵魂有所安慰,让寂寞的身影有所寄托,让愤懑的思绪得以释放,让故国的人们有所期盼。谁说这人尽识得,人尽传唱的宋词在当时不是一种时尚?品味宋词,回忆北宋的繁华与南宋的离乱,社会风情尽在眼前。
只有蕴藏着文化精神的时尚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穿越千年的时光成为跨越界限的永恒。唐诗和宋词,作为当年的时尚,犹如地底灵魂与当年人们交流的隧道,散发着独特的吸引力,而当品味时,应当想到,谁来继承?
[简评]以文学史中的华彩段落来“品味”曾经的“时尚”,作者不是泛泛叙述,而是撷取鲜活的“人”与“事”,让生动的“事实”“说话”。如是经营,寥寥几笔,便可触摸到“蕴藏”着的“文化精神”。(何永康)
品味时尚
姐妹们说我落伍了。
因为我真的不懂什么是时尚,于是我决定拿出一天来,去品味时尚。
我兴冲冲地打开电脑,因为姐妹们说互联网上有最时尚的东西。
逛了一圈后我好像知道什么是时尚了:原来“我们”要写成“偶们”,原来“这样”要写成“酱紫”,原来人们聊天一定要用繁体字才认识;原来起名字一定要用火星文或者日本字才够特别;原来《红楼梦》要叫“孤女深入豪门,情哥哥为你泪洒红尘”;原来《机器猫》要叫“残疾少年自强不息搞发明”;原来文章标题要用“知音体”才能抓人眼球;原来作诗要用“梨花体”才能与众不同……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将名著颠覆,将文字扭曲,篆隶金草行,就没一种能让他们用来书写?诗词歌赋曲,就没有一种能让他们用来创作?可他们说这就是“时尚”。
我有些迷茫地合上电脑屏幕,也许广播里有些时尚,因为姐妹们每天都戴着耳机,哼得欢快。
飞快地将所有电台调听了一遍,我想我对时尚又了解了一点:现在表达爱意一定要唱“我感动天感动地,就是感动不了你”;现在对一个女孩有好感,一定要唱“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现在的“秋天”一定是“带走思念带走爱”;现在“冬天”一定会“下雪比往年晚一些”;现在所谓的中国风一定要被周杰伦唱得带些日本味儿;现在的“天仙配”一定要有花儿乐队里“不知想着谁……”
我又不明白了,为什么如今的歌词都那么露骨,如今歌曲都那么劲爆。为什么我找不到《梅花落》的惆怅,《胡茄十八拍》的凄婉,战国编钟的悠韵始终敌不过金属的狂燥。李斯特、莫扎特,带着他们的琴谱没了踪迹,可他们依然说这就是“时尚”。
我愤愤地关闭广播,我要去书店,去书店寻找最纯粹的时尚,我不要听姐妹们的说词了。
可是,这一次,我又失望了。原来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国学热”,“历史文化热”也不过就是这样!君不见,满书柜的都是“各朝各代的那些事儿”;君不见“李清照是酒鬼”;“杨玉环身高一六八体重七十公斤”这类的所谓言论层出不穷……
我不明白何谓学术平民化,何谓学术娱乐化,我只想在这偌大书海中找一张安静书桌静静阅读经典,可他们说这是“时尚”。
我品味了一天的“时尚”,却愈发地感到恐慌,在浓妆艳抹的城市中,我害怕有一天再也找不到如丁香一般朦胧的女子。
如果这些就是所谓“时尚”,那么我拒绝,我要带着干净纯真的梦想在理想的麦田中守望我的“时尚”。
[简评]作者不随“时尚”大流,而能“独善其身”,洞察“时尚”表象下的弊陋:日常用语怪诞化、日常情绪矫饰化、经典文学炒作化、传统艺术玩物化……由此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尚”形式上的“狂欢”、“变”异现象的深度质疑,揭示了“时尚”的浮华背后潜藏的当代人生活观的浮躁与审美观的浅薄。篇末文字,颇有境界。(蔡明)
品味时尚
喧腾的课间,同学们正热闹地讨论着各类话题。这时,隔壁班的一个女生宛若天女下凡般从门口经过,她身着一套精致的粉色吊带短裙,脚踩一双动力十足的名牌跑步鞋,背上一只饰有蝴蝶花纹的背包,最耀眼的还是头上的那款嵌有水钻的小发卡。几乎所有同学的目光同时聚集在了她的身上,直到她消失在视野中,我们都没能缓过神来。
回到家,我第一时间告诉了妈妈今天在学校看见的那个女孩,一遍又一遍地向她介绍那女孩的打扮。我说得十分激动,手舞足蹈,仿佛自己就成了那只夺人眼球的蝴蝶,直到妈妈的一句“够了,我知道了”才将我从美丽无比的仙女梦中拉了回来。看着妈妈仍旧在忙她的家务,对我所表现出来的羡慕之意无半点反应,我垂下了刚才还昂扬着的脑袋,开始沉思起来。“怎么说妈妈才懂呢?怎么表达她才会替我也买那样的衣服呢?”我冥思苦想,正在我还没办法的时候,妈妈平静地开口了:“别在那动歪脑筋了,我不会帮你买。”这当头一棒彻底打碎了我那一颗正滚烫的心。知道妈妈说一不二的个性,我只能小声回应道:“那多时尚啊!为什么你那么落伍那么刻板呢?难道你不希望你的女儿变得漂亮一些吗?”我已锻炼了我的胆量,没敢再多说什么,直接回了房间。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拉着爸爸,向他发起了“进攻”。爸爸一向好说话。加上妈妈不在家,我随口几句贴心话就成功虏掠了他的心,答应了放假带我去买新衣服。
那天,我兴致勃勃地和爸爸去了好多时装店,令我诧异的是,无论我选什么款式,什么色彩,那些可爱的衣服穿在我的身上都显得那样干瘪。我有些失落,回了家便安静地睡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刻意去试穿那些所谓的时尚服饰了,因为我大概了解了,品味时尚因人而异,并非时尚的东西穿在你的身上就时尚,也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做那只时尚的“花蝴蝶”,品味时尚,要有颗理智的心。
放弃了“蝴蝶梦”我还是那个不乏活力的运动假小子!
[简评]本文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我”对时尚服饰由羡慕向往到失落无奈,再到从容淡定追寻和品味的过程,真切地感悟到当今社会中追求和品味时尚是因人而异、不可盲从的。文章缘事说理,言随意走,原生态的生活画面、行为流水般的娴熟表述,使一股质朴自然的清新之风迎面扑来,这是原汁原味感悟生活真实的一个范例。(薛明德)
延伸阅读[来源:现代快报作者:谢静娴黄艳编辑:唐乐][收藏此页|打印此稿|关闭窗口]标签阅读: 久久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