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当心新生儿这5种可怕胎记

热门文章排行榜 >>2021-06-15 04:11:54来源:
导语

导语很多研究者认为痣多是好事,可是皮肤上的一些痣是不好的,有些需要治疗。如果影响身体的健康,建议不妨尽早治疗!  痣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俗称,在医学上,被称作痣细胞或黑素细胞痣,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

  痣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俗称,在医学上,被称作痣细胞或黑素细胞痣,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一种皮肤表现。如果是高出皮面的、圆顶或乳头样外观的或是有蒂的皮疹,临床上叫作皮内痣;略微高出皮面的多为混合痣;不高出皮面的是交界痣。

婴儿长胎记好吗 婴儿多痣对身体好吗 哪些胎记家长要当心

  在中国古代,认为痣多的孩子聪明,是“智多星”。而在国外,对于痣也进行过研究,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皮肤学专家维罗妮卡·巴塔耶领导的一项研究就发现:身上痣多的人长寿。

  英国科学家发现,染色体端位上的端粒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一个人的寿命长短,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结构,随着细胞老化和失去分裂能力,端粒会逐渐缩短长度,所以,端粒愈长显示细胞老化愈慢。研究还发现,痣多的人尽管罹患皮肤癌的风险可能高一些,但是他们衰老得慢,而且不易罹患与老化相关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而与身上痣的数量小于25颗的人相比,痣的数量超过100颗的人,端粒更长,这意味身上痣多的人比痣少的人更长寿,能多活6~7岁。

  根据统计,胎记引起的疾病有40多种,但常见的只有4-5种,如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症、色素失调症等。所以很容易就被爸爸妈妈所忽略。

  可怕胎记一:先天性痣

  胎记之中痣是最常见的,痣有大有小,有光滑的,也有长毛的。大约1%的新生儿宝宝会长这种痣。

  它的形状不规整,小的直径仅为2毫米左右,大的则可侵犯整个背部、颈部或整个肢体。无论什么样的痣,尤其是开始长大或者颜色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应该及时找皮肤科医生检查。虽然大多数痣都是良性的,但也有少数这类的痣后来会发生恶变,甚至有可能发展为皮肤癌,如果面积较大就应该进行治疗,应引起重视

  可怕胎记二:草莓斑

  草莓斑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胎记,通常这种胎记会出现在脸部、头皮、背部或胸部,多为红色或紫色。是毛细血管没有同身体的其他血管接通的结果,刚出生时很少发生,通常在出生后4-6周时才会形成出现。

  而且草莓斑在开始时通常是一片苍白的区域,随后很快变成一块深红的凸出斑块,很像草莓的光亮表面。有的可能不凸出于皮肤,一般对健康没有影响。

  因为草莓斑大多在八、九岁前自行消褪,很少需要治疗。如果长在脸面等地方,必要时可用激光等进行治疗。不论长在哪个部位的草莓斑迅速增大,并明显高出皮肤表面时,也应请皮科医生检查。

  可能胎记三:暗红色斑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一般在宝宝的太阳穴、脸蛋等处,有着色斑。开始时,宝宝的皮肤依旧平滑,色斑的形状和大小各异,界限很分明,这种色斑通常也叫做单纯性血管瘤。

  而且这种红斑是先是桃红色的,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它的颜色会越来越深,变成淡紫色。暗红色斑是由毛细血管扩张引发,多数会变得越来越大,如果长在眼睑上会增加患青光眼的风险,需要进行治疗。

  但也有些能自然消失,如果是长久存在的,可以使用激光对某此较大的斑块进行治疗。葡萄酒渍偶尔也与其他疾病有联系,爸爸妈妈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婴儿长胎记好吗 婴儿多痣对身体好吗 哪些胎记家长要当心

  可怕胎记四:“蒙古斑”

  还有一种色斑通常呈暗青或淡灰青色,常常长在宝宝的屁股上,也可能分散在腰部、背部等处,且呈圆形、椭圆形或方形不等,界限不是十分明显。这种色斑只不过是沉淀在皮肤表面的色素而已,在宝宝入学前几乎都会自然消褪。到目前为止,蒙古斑无恶性化的病例报告出现。

  可怕胎记五: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又红又紫的痣,是由皮肤深处的血管膨胀而引起的。它就像是一个充满了血的浅蓝色海绵组织。一般出现在头部或颈部的皮下,如果长得比较深,上面覆盖的皮肤看起来就没什么异样,他们有些可能在青春期前会自行消失,也有可能永久存在。

  如果它们影响美观,或者长在危险的地方,比如在气管附近,就需要手术切除,或者是有增大的趋势也应及时治疗。

  因此,如果这些痣在短时间内出现较明显的增大、色素不均、脱毛、痒痛、出血时,就要高度防范了,需要到医院皮肤科进行检查,防止发生皮肤病变。保险起见,也可以进行预防性切除。对于痣,不要自行挑破,以避免感染,或者引起皮肤真皮层的损伤。

(责任编辑:杨雅容)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aibaoyl.com/ye/2/902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推荐专题

产检项目 产检注意事项 产检时间 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母乳喂养多久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