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早产宝宝 应注意哪些方面

热门文章排行榜 >>2021-05-17 00:37:54来源:
导语

导语早产儿皮肤肤娇嫩,身体脆弱,对于护理他们一定要特别注意。那么,护理早产宝宝,应注意哪些方面?

  有不少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不足37周就来到了这个世界,被称之为早产儿。由于出生的时候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对早产儿护理要比正常足月出生的婴儿要小心得多。今天是“世界早产日”,那么,呵护早产儿应注意哪些方面呢?一起来看看。

早产宝宝护理 早产宝宝如何护理 早产宝宝护理注意事项

  ◆造成宝宝早产的五大原因

  1、胎儿

  双胎、多胎、羊水过多、胎儿畸形、胎盘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胎盘功能不全等。

  2、母亲

  孕妇患有急性传染病、慢性病、严重贫血疾病,容易出现早产。另外,孕妇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不足以及维生素E、叶酸缺乏,也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还有孕期性生活不当、活动过多、持重物等都可能造成早产。

  3、年龄

  未满18岁或大于35岁的孕妇早产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小于18岁者,早产发生率是20~34岁组的11倍。

  4、流产史

  流产史,尤其是晚期流产史、反复流产、人工流产、引产或流产后不足一年又再次怀孕对孕妇影响最大。因流产对宫颈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宫颈机能不全,使早产率增高。

  5、生活环境

 

  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过长、过累可使早产率明显增高。情绪经常波动或精神过度紧张,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管收缩,易致早产。

  ◆早产儿呵护注意这五个方面

  1、创造适宜的环境

  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皮肤过薄,皮下脂肪少,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对宝宝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保证婴儿体温恒定。

  通常适合宝宝生长的室温是24℃—28℃,冬夏季节可以用暖水袋或者空调将室温调节到最佳状态,使早产儿的体温保持在36℃—37℃。每天上下午需各测1次体温,如果超过这个范围,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

早产宝宝护理 早产宝宝如何护理 早产宝宝护理注意事项

  2、坚持母乳喂养

  早产儿妈妈的乳汁和足月儿的母乳有许多不同,其中所含的各类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都更多,它是专为早产儿准备的特殊食物,所以对早产儿尤其要强调母乳喂养。

  3、抚触刺激

  由于早产儿还没有在母体内发育完全,便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为了弥补先天不足,需要给早产的孩子更多刺激,促进他身体机能的发育。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法是给婴儿做抚触操,做时动作一定要极轻柔。

  为婴儿做抚触,时间一般选在两次喂奶之间,婴儿情绪稳定,没有哭闹和身体不适的时段,每次以10—15分钟为宜。

  4、避免感染

  早产儿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和足月的孩子相比,抵抗力比较弱。接触早产儿前任何人(母亲和医护人员)须洗净手。接触孩子时,大人的手应是暖和的,不要随意亲吻、触摸。早产儿的用品要消毒、要干净,桌面床面保持整洁。

  家庭护理中如果发现宝宝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或送医院处理。

  5、补充维生素

  由于早产儿生长快,又储备不足,维生素A、B、C、E、K、钙、镁、锌、铜、铁等也都应分别在生后一周至两周,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补充。

  如何预防早产?

  1.不要碰腹部不要跌倒:不要到人多的地方或上下班高峰时外出。被人碰一下,就有跌倒的危险,特别是上台阶时,一定要注意一步一步地走稳。保护腹部:不要拿重东西或拿高处的东西,以免碰到腹部。

  2.不要刺激腹部严重的腹泻:严重的腹泻因排便时刺激子宫使其收缩加快,可引起早产。夫妻生活:正常意义上的夫妻生活与早产没有关系,但只要有一点点早产征兆,也应禁止夫妻生活。

  3.你的健康状况如何,是否患有以下疾病疾病:心脏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传染病:流感、没有治愈的梅毒等;营养不良:维生素K、E等不足。

  4.安静地休息对初次分娩的不安等精神紧张均可引起早产,要注意保持精神上的愉快;意想不到的事故、烦恼,甚至于有时噪音都能引起早产;轻度疲劳也可引起早产,要注意避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

  5.不要让腹部紧张长时间持续站立或下蹲的姿势,会使腹压升高子宫受压,也可引起早产。

  6.有下列异常情况的孕妇请加以注意宫颈机能不全;子宫畸形。

  7.有下面情况的孕妇请遵照医生的指示活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双胞胎或多胎妊娠;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症(胎儿先天异常等时)。

(责任编辑:江慧)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aibaoyl.com/ye/show-173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推荐专题

产检项目 产检注意事项 产检时间 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母乳喂养多久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