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护理早产儿 应遵循5大原则

热门文章排行榜 >>2021-05-17 06:54:27来源:
导语

导语如何护理早产儿?面对格外娇弱的早产儿,许多新手妈妈都表示不知道如何护理好这个小生命。不要慌,让小编来告诉你该如何护理好早产儿。

  提起早产儿,人们不禁想到隔离室保温箱里那些弱不禁风的小生命。早产儿需要妈妈更多的精心照顾,了解早产儿的胜利特点,并记住5个注意事项,能让他们尽快赶上足月的孩子。

早产儿护理必读 如何护理早产儿 如何喂养早产儿

  一、早产儿存在哪些弱点

  1、吸吮和吞咽反射能力不成熟

  正常的新生儿是靠吸吮和吞咽来摄取奶液的,但是,早产儿吸吮和吞咽的协调功能要到34周才能成熟,这些功能如果不成熟,不仅会妨碍经口摄入的充足喂养,而且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吸入。

  2、胃容量小

  早产儿胃容量很小,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也不成熟,两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其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均是降低的,胃的排空也较慢,因此,早产儿比足月儿更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3、胃肠动力不健全

  胃肠道的蠕动促进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早产儿胃肠道动力不成熟,胃肠蠕动往往很弱。胎儿年龄小于31周的早产儿,小肠蠕动幅度低,而且收缩也无规律,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只有随着胎龄的增加、胃肠功能的成熟,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才能将食物向下推动。这就是为什么小早产儿更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问题。早产儿结肠动力也不成熟,当有呼吸窘迫或感染时,常可出现类似于巨结肠的动力性肠梗阻。

  4、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在肠道起着重要的吸收和消化作用的是一些消化酶,早产儿这些酶类分泌少,而且活性液较低,对于营养素蛋白、脂肪、糖的吸收和消化有一定的影响。如乳糖酶在36周时才能达到足月儿水平,因此早产儿常有乳糖不耐受问题。

  5、肠道免疫功能不正常

  正常的胃肠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可以防治细菌的合并侵入,如胃酸、肠黏膜、肠道抗体等,早产儿胃酸低、肠黏膜渗透性高、肠道抗体能力弱,因此早产儿容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护理必读 如何护理早产儿 如何喂养早产儿

  二、护理早产儿应遵循5大原则

  1、防止感染

  除了专门照看孩子的人以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的房间,更不要把孩子频频抱给亲友们看。给孩子喂奶时要换上干净的消毒罩衣,洗净自己的双手。如果母亲患感冒,应该戴口罩进行哺乳,哺乳之前用肥皂及热水洗手。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换尿布或尿不湿。大小便后用清水来冲洗,保持宝宝臀部皮肤的干燥,预防尿布疹的发生。

  2、注意保暖

  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28℃,室内相对湿度55%—65%之间,如果温度达不到可考虑用暖水袋保温,但不要贴身放置热水袋,避免烫伤婴儿。婴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测1次。如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1℃时,应采取措施保证体温稳定。体重低于2.5千克的低体重儿洗澡要慎重,注意保暖和水温。

  3、精心喂养

  早产儿由于提早产出,其营养储备是不足的,住院期间又因为各种疾病消耗大,更是加重了营养债,其营养需求较普通足月儿要高得多。因此,早产儿需要特别强化的营养支持。虽然母乳有很多营养、免疫和代谢方面的优势,但一些营养素(如蛋白质、钙、磷等)的水平明显低于早产儿的营养需求水平。

  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定期营养监测和生长评价,来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或早产儿出院后配方混合喂养奶粉,作为营养补充。吃不到母乳的早产儿更需要早产儿配方奶粉、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粉。另外,早产儿发育不成熟,奶粉冲调浓度应严格按照说明,过浓过稀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

  4、婴儿抚触

  父母经常对宝宝进行抚触,会在其大脑中形成反射,促进其智力的发育;还能减少孩子夜间的哭闹,保证其睡眠质量。而且,腹部的按摩也可以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更好地促进生长。

  5、出院随访

  早产儿出院后的最初2—3年是监测和预防严重合并症的关键时期,尤其是生后第一年最重要。生后第一年是婴幼儿生长速率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最重要的时期。矫正月龄6个月以内是发现神经系统损害(如运动发育迟缓、脑瘫、听力障碍等)的关键时期,矫正胎龄在36周左右是视网膜病(严重时可致盲)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早期发现、正确评估、及时干预,这几项原则是减少早产儿上述合并症的关键。因此,家长要定期带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相关的监测,进一步指导个体化的科学喂养、疾病预防与治疗,即随访。

(责任编辑:陈英子)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aibaoyl.com/ye/show-184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推荐专题

产检项目 产检注意事项 产检时间 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母乳喂养多久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