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宝宝需要讲究的很多,爸妈怎样才能把宝宝照顾得又周全又聪明呢?以下是育婴10大要诀,新手爸妈一定要学习哦!
1、吃睡最好养成规律
吃和睡,是宝宝出生后首先要学会的“本领”。婴儿应该建立相对稳定的睡眠规律,这通常是在出生2—3个月内,通过和妈妈一起生活逐渐形成。
新妈妈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婴儿应该在晚上9点以前入睡;不足3个月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5—16小时;而3个月以后的宝宝每天睡眠时间要达12—13小时。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对稳定的哺育规律,婴儿最好每隔2—3小时喝一次奶,也就是说每天喝奶次数要达到8至12次。
如果婴儿表现出烦躁不安,而父母筋疲力尽,说明这时候并不是喂奶或睡觉的“正确时间”。此时,父母不要刻意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工具也有利于安抚孩子,比如转动缓慢、声音柔和的床铃等。
2、开辟一块“安全育儿区”
家有小生命,安全恐怕是所有大人最关心的问题了。事实上,家庭安全护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家里开辟一块理想的“安全育儿区”,在这里给宝宝换衣服、尿布时,不用担心磕碰、污染等问题,还可以把宝宝常用的物品、用具等放在附近,以方便寻找。
家长要格外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给婴儿换尿布的台子要大一点,地方不能过高,以防父母意外将婴儿跌伤。第二,婴儿洗澡室温以24℃—26℃为佳,水温不宜过热,家长的动作要轻柔而迅速,澡盆必须清洁消毒,向澡盆中倒水的顺序应该是先冷后热,以免烫伤婴儿,澡盆必须经常放到室外晾晒。第三,护理婴儿时,至少要保证视线或手有一样不离开婴儿。
3、分床不分室更独立
宝宝要不要和父母同睡,是年轻父母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虽然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多数育儿专家并不推荐小婴儿和父母同睡,这是因为不仅父母容易吵醒婴儿,而且成人呼吸的二氧化碳量大,容易让孩子呼吸污浊空气。更严重的是,如果家长睡着之后压到孩子,很容易引起婴儿窒息、甚至婴儿猝死。
因此,新生儿应有自己的床铺,但是要与父母在同一房间,即“分床不分室”。婴儿床应该足够大,并且不能太软,否则不利于孩子骨骼的发育。睡觉时父母应将还不会翻身的小婴儿包裹好,但宝宝的手和手臂要可以自如活动。宝宝学会翻身后,床要大到足够他们移动,但是周围要做好安全措施以防婴儿跌落。
4、打造自娱自乐空间
很多父母特别害怕“离开”宝宝,其实,让宝宝懂得自我寻找娱乐,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突破。虽然婴儿需要全天候看护,但家长也要给他们独自玩耍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宝宝自己会想办法对抗寂寞,过分关心,只会阻碍他自我发展及学习新事物的机会。父母要做的,是制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大人的监控和观察下,鼓励宝宝自我玩耍,比如孩子睡醒后,不要马上抱着他走动、玩乐,可以留给宝宝一点“个人时间”,看看他自己想做点儿什么。这短暂的“冷却”时间,能让看护人员稍微休息片刻,也让婴儿有机会自得其乐,学习如何独自“打发时间”,得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5、宝宝的专属成长轨迹
“我家宝宝会抬头了”、“我家宝宝长牙了”……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凑在一起“比较”各家的孩子。虽然生长发育有着“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等一般规律,但家长更应该意识到,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特定的发育时间表,并不会完全按部就班。
因此,家长实在没必要拿自家孩子和别人的比较,而是应该为宝宝的每一点进步感到高兴,并且仔细观察他们的成长变化,摸清专属于自己宝宝的“成长轨迹”,比如,我的宝宝身体比较强壮,协调性不错,但开口发声和说话较晚;我的孩子可能很早就开始走路,但个子长得小。如果孩子与同龄儿相比差异太大,则可以向儿科医生咨询。
6、视听享受促进感官发育
6个月以前,婴儿都处在发育的基础阶段,父母应该理解并遵循这一“自然”过程。比如,两个月大的新生儿只能看到视线20—25厘米以内的物体、分辨黑白两色,对触碰的物体并不会有切实的感受。如果跳过基础发育的必要步骤,会对孩子的感官发育等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个月左右的宝宝,可以将粗线条的物体放在婴儿床上方,让他跟着看,慢慢刺激视觉发育,逐渐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吸引他;3个月以后,宝宝开始喜欢聆听音乐和妈妈的声音,在给他换尿布、洗澡时,可以对他唱歌或说话,这些语言是他最初的交流工具,睡觉时,也可以放些柔和的摇篮曲帮他放松。
7、不让过早“开发”伤害孩子
激烈的社会竞争,让越来越多的父母高喊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很多刚刚有了孩子的父母,就开始热衷于“开发”和“教育”他们的孩子,似乎这样孩子就能“领先一步”。
但需要提醒的是,婴儿——特别是还不满3个月大的新生儿,他们是一天一天慢慢长大的,这一过程通常无法通过人为加快。而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等,并不等于要让孩子早认字、早读书和早学习。
婴幼儿阶段,家长更应该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和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促进孩子在大运动、精细动作、情绪、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比如,通过让宝宝抓握自己的手指、摸不同材质的玩具等,练习触觉和运动能力。拔苗助长,只会让宝宝无助、家长焦虑。
8、共同玩耍交流情感
婴儿出生后到1岁,是父母和孩子建立情感纽带的“黄金期”。不能误以为这么小的婴儿只是需要睡觉吃奶,不需要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一方面,要增加和孩子的接触,哺乳、洗澡的时候,眼睛一定要看着孩子,和他目光交流。此外,宝宝对触摸格外有反应,尤其是哭闹时,抚摸可以让他知道有人在关心他。另一方面,要陪婴儿一起玩耍。这既是孩子的天性,也能促进身体和大脑发育,掌握各种能力。家长可以带着宝宝认识各种物品、颜色;把玩具放在宝宝手边引诱他去抓握;用不同的表情吸引宝宝,让他试着观察和模仿等。
9、新手妈妈放松自己
很多妈妈分娩后,会有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包括担心婴儿的安全、新生儿不好照料、身体不适,以及激素水平改变等。因此,保持身心平和,对新妈妈非常重要。
首先,不要把全家所有人的精力都单纯放在宝宝身上。家人,特别是爸爸,要多给妈妈鼓励和支持。其次,大量进补很容易令人心烦气躁、甚至焦虑,多吃新鲜的蔬果、多喝温开水更有利于调整身心状态。最后,别要求自己24小时“全职”,要适当休息、调整和倾诉。
10、新手爸爸多参与
现代家庭中,我们越来越强调爸爸的作用。照料新生儿也不例外,爸爸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比如哄宝宝、换尿布、给宝宝洗澡、带他到户外活动等,都是爸爸可以胜任的工作。
爸爸特有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激起孩子对外界的兴趣,鼓励他们探索外部世界;而且孩子会在爸爸的引导下,获得对世界的信任感。要知道,建立亲密关系的“黄金期”一去不复返,新爸爸们可以通过游戏、玩具等和宝宝互动,消除“婴儿很难照料”的恐惧心理。
小编总结:据我们小编的介绍,目前宝宝入睡难、易受意外伤害、缺乏独立性等的问题困扰着许多的父母,因此想要教育出健康、聪明、快乐的小宝宝还需要家长们正确的呵护!
(责任编辑:廖露)
1、吃睡最好养成规律
吃和睡,是宝宝出生后首先要学会的“本领”。婴儿应该建立相对稳定的睡眠规律,这通常是在出生2—3个月内,通过和妈妈一起生活逐渐形成。
新妈妈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婴儿应该在晚上9点以前入睡;不足3个月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5—16小时;而3个月以后的宝宝每天睡眠时间要达12—13小时。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对稳定的哺育规律,婴儿最好每隔2—3小时喝一次奶,也就是说每天喝奶次数要达到8至12次。
如果婴儿表现出烦躁不安,而父母筋疲力尽,说明这时候并不是喂奶或睡觉的“正确时间”。此时,父母不要刻意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工具也有利于安抚孩子,比如转动缓慢、声音柔和的床铃等。
2、开辟一块“安全育儿区”
家有小生命,安全恐怕是所有大人最关心的问题了。事实上,家庭安全护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家里开辟一块理想的“安全育儿区”,在这里给宝宝换衣服、尿布时,不用担心磕碰、污染等问题,还可以把宝宝常用的物品、用具等放在附近,以方便寻找。
家长要格外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给婴儿换尿布的台子要大一点,地方不能过高,以防父母意外将婴儿跌伤。第二,婴儿洗澡室温以24℃—26℃为佳,水温不宜过热,家长的动作要轻柔而迅速,澡盆必须清洁消毒,向澡盆中倒水的顺序应该是先冷后热,以免烫伤婴儿,澡盆必须经常放到室外晾晒。第三,护理婴儿时,至少要保证视线或手有一样不离开婴儿。
3、分床不分室更独立
宝宝要不要和父母同睡,是年轻父母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虽然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多数育儿专家并不推荐小婴儿和父母同睡,这是因为不仅父母容易吵醒婴儿,而且成人呼吸的二氧化碳量大,容易让孩子呼吸污浊空气。更严重的是,如果家长睡着之后压到孩子,很容易引起婴儿窒息、甚至婴儿猝死。
因此,新生儿应有自己的床铺,但是要与父母在同一房间,即“分床不分室”。婴儿床应该足够大,并且不能太软,否则不利于孩子骨骼的发育。睡觉时父母应将还不会翻身的小婴儿包裹好,但宝宝的手和手臂要可以自如活动。宝宝学会翻身后,床要大到足够他们移动,但是周围要做好安全措施以防婴儿跌落。
4、打造自娱自乐空间
很多父母特别害怕“离开”宝宝,其实,让宝宝懂得自我寻找娱乐,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突破。虽然婴儿需要全天候看护,但家长也要给他们独自玩耍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宝宝自己会想办法对抗寂寞,过分关心,只会阻碍他自我发展及学习新事物的机会。父母要做的,是制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大人的监控和观察下,鼓励宝宝自我玩耍,比如孩子睡醒后,不要马上抱着他走动、玩乐,可以留给宝宝一点“个人时间”,看看他自己想做点儿什么。这短暂的“冷却”时间,能让看护人员稍微休息片刻,也让婴儿有机会自得其乐,学习如何独自“打发时间”,得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5、宝宝的专属成长轨迹
“我家宝宝会抬头了”、“我家宝宝长牙了”……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凑在一起“比较”各家的孩子。虽然生长发育有着“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等一般规律,但家长更应该意识到,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特定的发育时间表,并不会完全按部就班。
因此,家长实在没必要拿自家孩子和别人的比较,而是应该为宝宝的每一点进步感到高兴,并且仔细观察他们的成长变化,摸清专属于自己宝宝的“成长轨迹”,比如,我的宝宝身体比较强壮,协调性不错,但开口发声和说话较晚;我的孩子可能很早就开始走路,但个子长得小。如果孩子与同龄儿相比差异太大,则可以向儿科医生咨询。
6、视听享受促进感官发育
6个月以前,婴儿都处在发育的基础阶段,父母应该理解并遵循这一“自然”过程。比如,两个月大的新生儿只能看到视线20—25厘米以内的物体、分辨黑白两色,对触碰的物体并不会有切实的感受。如果跳过基础发育的必要步骤,会对孩子的感官发育等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个月左右的宝宝,可以将粗线条的物体放在婴儿床上方,让他跟着看,慢慢刺激视觉发育,逐渐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吸引他;3个月以后,宝宝开始喜欢聆听音乐和妈妈的声音,在给他换尿布、洗澡时,可以对他唱歌或说话,这些语言是他最初的交流工具,睡觉时,也可以放些柔和的摇篮曲帮他放松。
7、不让过早“开发”伤害孩子
激烈的社会竞争,让越来越多的父母高喊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很多刚刚有了孩子的父母,就开始热衷于“开发”和“教育”他们的孩子,似乎这样孩子就能“领先一步”。
但需要提醒的是,婴儿——特别是还不满3个月大的新生儿,他们是一天一天慢慢长大的,这一过程通常无法通过人为加快。而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等,并不等于要让孩子早认字、早读书和早学习。
婴幼儿阶段,家长更应该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和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促进孩子在大运动、精细动作、情绪、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比如,通过让宝宝抓握自己的手指、摸不同材质的玩具等,练习触觉和运动能力。拔苗助长,只会让宝宝无助、家长焦虑。
8、共同玩耍交流情感
婴儿出生后到1岁,是父母和孩子建立情感纽带的“黄金期”。不能误以为这么小的婴儿只是需要睡觉吃奶,不需要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一方面,要增加和孩子的接触,哺乳、洗澡的时候,眼睛一定要看着孩子,和他目光交流。此外,宝宝对触摸格外有反应,尤其是哭闹时,抚摸可以让他知道有人在关心他。另一方面,要陪婴儿一起玩耍。这既是孩子的天性,也能促进身体和大脑发育,掌握各种能力。家长可以带着宝宝认识各种物品、颜色;把玩具放在宝宝手边引诱他去抓握;用不同的表情吸引宝宝,让他试着观察和模仿等。
9、新手妈妈放松自己
很多妈妈分娩后,会有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包括担心婴儿的安全、新生儿不好照料、身体不适,以及激素水平改变等。因此,保持身心平和,对新妈妈非常重要。
首先,不要把全家所有人的精力都单纯放在宝宝身上。家人,特别是爸爸,要多给妈妈鼓励和支持。其次,大量进补很容易令人心烦气躁、甚至焦虑,多吃新鲜的蔬果、多喝温开水更有利于调整身心状态。最后,别要求自己24小时“全职”,要适当休息、调整和倾诉。
10、新手爸爸多参与
现代家庭中,我们越来越强调爸爸的作用。照料新生儿也不例外,爸爸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比如哄宝宝、换尿布、给宝宝洗澡、带他到户外活动等,都是爸爸可以胜任的工作。
爸爸特有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激起孩子对外界的兴趣,鼓励他们探索外部世界;而且孩子会在爸爸的引导下,获得对世界的信任感。要知道,建立亲密关系的“黄金期”一去不复返,新爸爸们可以通过游戏、玩具等和宝宝互动,消除“婴儿很难照料”的恐惧心理。
小编总结:据我们小编的介绍,目前宝宝入睡难、易受意外伤害、缺乏独立性等的问题困扰着许多的父母,因此想要教育出健康、聪明、快乐的小宝宝还需要家长们正确的呵护!
(责任编辑: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