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6年9月20日,是我国第二十八个全国“爱牙日”。那么,保护宝宝牙齿健康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婴幼儿期是指宝宝0至3周岁这一时期,此时口腔最大的变化是从无牙到长出牙齿。很多家长经常忽略这一时期宝宝的牙齿健康。事实证明,维护婴幼儿期的牙齿健康有利于均衡摄入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全身的正常生长发育。且婴幼儿期又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健康、排列整齐的乳牙是宝宝正常发音的生理基础。
宝宝牙病的“大隐患”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中,5岁儿童乳牙的患龋率分别为75.7%和78.3%,口腔内龋齿平均数分别为4.32和4.8。在北欧的一些国家,5岁儿童中患有龋齿等口腔疾病的比例约为30%,但在中国,77%以上的同龄孩子有虫牙、蛀牙。龋病、牙周疾病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且有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龋齿
龋齿是宝宝最常见的牙齿问题,造成龋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宝宝口腔内不洁净,大量的食物残渣存留在齿缝间和沟裂中,或宝宝食物中含糖量过高,在口腔内形成大量的乳酸,破坏牙齿结构,发生龋齿。另一方面,宝宝营养不良,或有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等病症造成宝宝牙齿缺乏钙质,被口腔内乳酸侵蚀形成龋齿。预防龋齿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补充钙质,让牙釉质具备极好的防护功能。
●黄牙
宝宝牙齿发黄多是由口腔内的牙菌斑引起的。婴儿刚萌出的乳牙是白色,但是如果被牙菌斑附着,牙菌斑由口腔内细菌与食物残渣混合形成,常附着于牙齿表面形成黄白色薄膜,就会形成黄色或白色斑块,影响乳牙的正常生长。
●氟斑牙
氟斑牙造成的牙齿斑点多为黄色而又称为黄斑牙。氟斑牙主要是由于饮水中氟含量超标所引起的。氟斑牙会影响美观甚至对影响宝宝心理健康。
●萌牙性齿龈炎
萌牙性齿龈炎就是宝宝乳牙萌出时,沿牙冠的牙龈组织出现的充血现象,最常见的表现是在牙龈的边缘形成一圈红红的发炎斑块。
那我们该如何保护婴幼儿期牙齿健康呢?
从出生开始清洁口腔
宝宝出生之后,家长应每天用软纱布为宝宝擦洗口腔,可有效预防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俗称“鹅口疮”)。牙齿萌出后,可用纱布或软毛刷轻轻地为宝宝擦洗口腔和牙齿。当多颗牙齿萌出后,家长可用指套刷或软毛刷为宝宝每天刷牙2次,并确保清洁上下颌所有的牙面,特别是接近牙龈缘的部位。
2岁大的宝宝会想自己刷牙,但父母应明白这个年龄宝宝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尚未形成,不能真正刷干净牙齿。因此,家长应帮宝宝刷牙,每日至少2次。
3岁大的宝宝就可以教授正确的刷牙方法,宝宝学会了有时也不会自觉,家长一定要督促。
不当的喂养会危害婴幼儿牙齿健康
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天然食品,相对于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时乳牙患龋病的危险性低。喂奶姿势会影响婴幼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最好抱着喂。奶瓶是人工喂养的器具,奶瓶放置过高或过低都可能造成牙颌畸形。奶瓶喂养时应选用合适的奶嘴,避免孔洞太大,奶液不需吸吮就流出,使宝宝咀嚼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不利于口颌的正常发育。乳牙萌出之后,不要让宝宝长时间含着装有甜奶或甜饮料的奶瓶,尤其不能含奶瓶睡觉,否则会造成婴幼儿龋。1岁后应尽量减少使用奶瓶,且奶瓶内只能装白水和无糖奶,用杯子或勺喂含糖液体(如甜奶、果汁、蜂蜜水等)。1岁半到2岁应停止使用奶瓶。因为长期用奶瓶喂养,除了容易发生龋病外,还可妨碍孩子咀嚼功能的发育。
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婴儿都不能睡着吃奶,因为长期睡着吃奶,可能使下颌过度前伸而形成上下颌骨位置不调。临床上可见众多婴儿因睡着吃奶而造成反颌(地包天)。
莫把病菌传给宝宝
唾液是细菌传播的载体。喂养人可以通过把食物嚼碎喂宝宝,以及把奶嘴或勺子放到自己口中试温度等方式将口腔中的致病菌传播给宝宝。致龋细菌越早传给宝宝,宝宝越易患龋病。所以看护人应注意喂养卫生,纠正不良的喂养方式,同时关注自身的口腔卫生,避免把致病菌传播给宝宝。
注意安全 谨防意外
1一3岁宝宝因行为动作能力以及四肢协调性还不是很好,而且缺乏对事经验,所以监护人应时刻注意提防幼儿发生意外,损伤到宝宝牙齿。
平衡膳食 不挑食
宝宝应注意平衡膳食,做到不挑食,特别是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等纤维含量高、营养又丰富的食物,这样,既有利于牙齿的自洁作用、不易患龋病,又有利于口腔颌面的生长发育,促使牙齿排列整齐,增强咀嚼功能。
定期检查
婴幼儿从牙萌出开始,每半年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和口腔卫生指导。婴幼儿应该在第一颗牙齿萌出后6个月内,由家长带去医院检查牙齿,请医生帮助判断孩子牙齿萌出情况,并评估其患龋病的风险,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如果发现龋病等口腔疾病应及早诊治。此后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
(责任编辑: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