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日前,老吴拉着13岁的儿子吴迪来到渝北区公安分局回兴派出所报警求助,原因是儿子偷偷拿了家里21万元,挥霍一空。那么,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呢?
3月27日下午5点,老吴拉着13岁的儿子吴迪(化名)来到渝北区公安分局回兴派出所报警求助,原因是儿子偷偷拿了家里21万元,挥霍一空。老吴恳求民警,希望能将这笔钱追回来,“这是我和他妈妈的养老钱呀。”
老吴63岁,妻子有点智力障碍,两人以前在农村务农。现在老吴在城里打零工维持一家的生计,妻子没有工作,而吴迪在渝北回兴一小学读六年级。
2008年,老吴在渝北农村的耕地被政府征用开发,得到21万的安置补偿款。随后,一家人从农村搬到回兴。在新家,老吴仔细地保存着这笔钱,先用纸裹住,再用透明胶封起来,放在家里的一个包包里,平时并没有时常去关注。
最近,不断有邻居告诉老吴,吴迪花钱大手大脚,还有一群小孩跟着他玩。老吴有些不解,回到家才想起放在家里的钱。他打开包一看,里面的21万元一分不剩!
老吴找到吴迪,他很快承认钱是自己拿走的,但已经花完了。于是,又气又急的老吴拉着吴迪来到派出所。
吴迪告诉民警,他是2月份春节后偷拿钱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包包里裹着的钱,一摞摞的百元大钞,让他很动心。趁着父母不注意,吴迪拿钱出去请人玩儿。“每次都只拿2万元。”他邀约小伙伴去吃喝玩乐。一次拿出的钱两三天就用完了,用完之后再伺机从家里拿,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
一个多月就花了21万元?老吴简直不敢相信。据吴迪说,他最大的开销,就是泡温泉和到洋人街玩水陆坦克。但是在随后警方的调查中,经营水陆坦克娱乐项目的杨先生说,吴迪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来洋人街耍了,几乎每周都要来,每次来都会花掉近万元。这么算下来,老吴推测,吴迪偷偷拿家里的钱,差不多有4个月了。
那么,孩子身上的这些问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孩子们从小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长大,加上市场经济造成的物质化、现实化等消费观念的影响,这一代的孩子与父母的成长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与父母有完全不同的物质态度和消费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家长对孩子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尚小且没有收入,没有必要向孩子传递合理的消费观念。但与此同时,这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注意细节,花钱大手大脚,追求高消费,孩子长期在父母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也学会了父母的这种铺张浪费的习惯。此外,也有父母盲目心疼孩子,不想让孩子吃苦,不管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只要孩子开口,一律满足,这也导致了孩子形成不良的消费观。
再次,孩子在与同学、朋友交往过程中的攀比行为。
生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同学、朋友之间产生的对比自然让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强心受到挑战,一些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方或者潇洒,同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都会想尽各种办法向父母要钱。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孩子而言,消费观的教育对他们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合理消费呢?
第一,不能随便答应孩子的消费要求。
年龄较小的孩子往往缺乏对金钱的概念,只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消费,而不顾家庭条件如何。因此,作为父母就不能一味的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于那些超过家庭承受能力,不适合孩子使用的物品,或者孩子一些不合理的金钱要求,父母不能不加思考地一律满足。
第二,教孩子挑选价格适中、性价比高的物品。
家长在和孩子一起购物的时候,应该注意向孩子传递合理的消费观念,教孩子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全面衡量物品的价格、质量和性能,潜移默化的帮助孩子学会合理消费、最优消费。
第三,引导孩子不盲目与人攀比。
孩子在进入学校后,交往逐渐社会化,不只局限在家庭范围内,同学、朋友之间互赠礼物的情况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引导、教育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消费要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不盲目与他人攀比,让孩子明白最能表达自己心意的礼物才是最好的。
第四,让孩子明确认识家中的经济状况。
对于年龄稍大,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家长应该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家中的经济状况,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明白如何更合理地消费,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学会主动为父母和家庭考虑,克制自己的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要求。
第五,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念。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有计划、有节制地进行消费,从生活细节处教会孩子勤俭节约。
消费观的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也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可否认,家长在消费方面的观念不一定全都正确,孩子的看法有时候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所以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成长,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这才是消费观教育的关键。
(责任编辑: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