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宝宝成长的道路上,沟通是最为重要的,那么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呢?下面专家为我们揭秘,父母应该如何与婴儿时期的亲子沟通呢? 在子女的成长中,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爱。然而,光是有爱的想法是不够的,还需
在子女的成长中,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爱。然而,光是有爱的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行动,其中以有效的亲子沟通最为重要。
随着孩子的认知、情感、语言、智力等身心方面的渐趋成熟和发展,亲子沟通的内涵也渐进丰富化,变得越来越多彩多姿了。以下我们按照年龄将儿童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学龄儿童期,并分别从这四个阶段探讨亲子沟通的方式。由于孩子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个性也有不同,因此,区分孩子的生长阶段能更好地对孩子的问题加以说明。希望父母在阅读时可依自己的心得,先学习模仿,熟练后进而举一反三地运用,最后创造出自己教养孩子的风格。
婴儿时期的亲子沟通
从婴儿出生后第一声啼哭开始,父母就得学习如何用耳朵倾听。因为从那一刻起,父母要能分辨孩子的哭声是肚子饿了、尿布湿了,或是想睡觉、害怕,还是想获得别人的注意来抱他、哄他。不仅如此,父母也得学会用眼睛来“听”,因为婴儿的肢体语言已渐渐表示出一些意义,如微笑代表高兴的心情,身体扭动代表生气或不安。等他们再长大一点儿,他们会用手指着某个地方表示想要什么东西,也会发出某个声音或做某个动作表示期望父母抱他。
1岁以前的婴儿表面上看似不会沟通,可是不能低估他的潜在学习能力。他虽不会说话,也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却能够了解别人说话的态度和声调是否亲切友善。此时,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发生的事情或经过,来帮助孩子学习。举几例供参考:
当你抱着孩子去散步时,你可以用愉悦的声调将自己的心情和沿路的风景告诉他:“妈妈很高兴带你出来走走,今天的天气真好!公园里的树好高,也有许多美丽的花。你看!那边有好多大哥哥、大姐姐在玩溜滑梯,他们玩得好开心啊!”
当你在家里一面做家务,一面照顾着摇篮里的孩子时,你可以用温柔的态度说明自己正在做的家务:“妈妈现在正在叠刚洗好的衣服。瞧!这件粉红色的就是你的衣服,漂不漂亮?”
当你帮孩子洗澡时,你可以用兴奋的语气跟他说话:“哇!这盆里有好多水,让妈妈帮你脱衣服,洗个好舒服的澡,很好玩呢!”
相对于语言上的沟通,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非语言的沟通,如眼神注视、拥抱、亲吻、抚摸等表情和肢体动作。举例而言,当孩子很乖巧地玩着玩具或听着音乐时,你可以看着他说:“你好乖啊!”又如,当孩子发出“妈妈”的单音或在地板上努力爬向你时,你可以轻轻拍手鼓掌说:“你好棒哦!”而当孩子作出不当的行为时,父母可以用平静坚定的态度和语气来教导孩子。例如,孩子在地板上爬向电线插座或风扇,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行为时,父母可以用平静坚定的态度和语气,摇摇手告诉他:“不可以!”又如,孩子不知轻重地打父母或别人时,也可用同样的方式告知。如此孩子会了解和学习不被允许的行为,进而减少不当的行为。但要留意的是,父母切勿用嬉笑的态度制止孩子不当的行为,因为这样做容易让孩子误解你是在跟他玩游戏,反而更强化不当行为的重复出现。
以下是父母常提出的两个问题,在此我作个简单的原则性回答,以帮助父母了解这一时期的亲子沟通原则。
第一个常困扰着父母的问题是:“孩子哭了,是否要去抱他呢?”因为有人说,常抱起孩子会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不断哭着要人抱;但也有人说,不去抱起孩子加以安抚,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或感觉不受重视和没人爱。我认为较好的处理原则是:孩子哭了,父母应前去探视是否尿布湿了或肚子饿了,若都不是,顶多稍加拍拍安抚即可。至于要不要抱起他,要看父母是否有空闲及心情。如果自己正在忙着重要的事,时间或心情紧张,不妨让孩子哭一会儿,这没有什么害处。从好的方面想,哭泣还能让他肺部得以活动,有益锻炼肺部。重点是,如果父母忙碌或心情不佳,抱着孩子比较容易出现态度不好或语气不佳的反应,孩子会很快地感受到这负面的反应,这样反而造成亲子双方更多的冲突不安。
第二个问题是:“喂母乳好,还是牛奶好?”这个问题也常引起争议。医学的观点自然认为喂母乳较好,这样做对孩子的先天免疫系统有很大帮助。但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困难,如母亲身体状况不适合喂母乳,或由于工作因素做不到亲自喂奶等。除了上述的考虑外,心理学研究发现,其实喂母乳或牛奶并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完全在于喂奶的态度。怎么说呢?如果喂母乳时,母亲由于时间紧张而急着催促孩子赶紧吸奶,甚至出现不耐烦或生气的态度,那倒不如用奶瓶以温暖亲切且不急躁的态度喂奶,这样更能有助于孩子安心吸取营养,促进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廖露)
在子女的成长中,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爱。然而,光是有爱的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行动,其中以有效的亲子沟通最为重要。
随着孩子的认知、情感、语言、智力等身心方面的渐趋成熟和发展,亲子沟通的内涵也渐进丰富化,变得越来越多彩多姿了。以下我们按照年龄将儿童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学龄儿童期,并分别从这四个阶段探讨亲子沟通的方式。由于孩子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个性也有不同,因此,区分孩子的生长阶段能更好地对孩子的问题加以说明。希望父母在阅读时可依自己的心得,先学习模仿,熟练后进而举一反三地运用,最后创造出自己教养孩子的风格。
婴儿时期的亲子沟通
从婴儿出生后第一声啼哭开始,父母就得学习如何用耳朵倾听。因为从那一刻起,父母要能分辨孩子的哭声是肚子饿了、尿布湿了,或是想睡觉、害怕,还是想获得别人的注意来抱他、哄他。不仅如此,父母也得学会用眼睛来“听”,因为婴儿的肢体语言已渐渐表示出一些意义,如微笑代表高兴的心情,身体扭动代表生气或不安。等他们再长大一点儿,他们会用手指着某个地方表示想要什么东西,也会发出某个声音或做某个动作表示期望父母抱他。
1岁以前的婴儿表面上看似不会沟通,可是不能低估他的潜在学习能力。他虽不会说话,也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却能够了解别人说话的态度和声调是否亲切友善。此时,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发生的事情或经过,来帮助孩子学习。举几例供参考:
当你抱着孩子去散步时,你可以用愉悦的声调将自己的心情和沿路的风景告诉他:“妈妈很高兴带你出来走走,今天的天气真好!公园里的树好高,也有许多美丽的花。你看!那边有好多大哥哥、大姐姐在玩溜滑梯,他们玩得好开心啊!”
当你在家里一面做家务,一面照顾着摇篮里的孩子时,你可以用温柔的态度说明自己正在做的家务:“妈妈现在正在叠刚洗好的衣服。瞧!这件粉红色的就是你的衣服,漂不漂亮?”
当你帮孩子洗澡时,你可以用兴奋的语气跟他说话:“哇!这盆里有好多水,让妈妈帮你脱衣服,洗个好舒服的澡,很好玩呢!”
相对于语言上的沟通,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非语言的沟通,如眼神注视、拥抱、亲吻、抚摸等表情和肢体动作。举例而言,当孩子很乖巧地玩着玩具或听着音乐时,你可以看着他说:“你好乖啊!”又如,当孩子发出“妈妈”的单音或在地板上努力爬向你时,你可以轻轻拍手鼓掌说:“你好棒哦!”而当孩子作出不当的行为时,父母可以用平静坚定的态度和语气来教导孩子。例如,孩子在地板上爬向电线插座或风扇,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行为时,父母可以用平静坚定的态度和语气,摇摇手告诉他:“不可以!”又如,孩子不知轻重地打父母或别人时,也可用同样的方式告知。如此孩子会了解和学习不被允许的行为,进而减少不当的行为。但要留意的是,父母切勿用嬉笑的态度制止孩子不当的行为,因为这样做容易让孩子误解你是在跟他玩游戏,反而更强化不当行为的重复出现。
以下是父母常提出的两个问题,在此我作个简单的原则性回答,以帮助父母了解这一时期的亲子沟通原则。
第一个常困扰着父母的问题是:“孩子哭了,是否要去抱他呢?”因为有人说,常抱起孩子会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不断哭着要人抱;但也有人说,不去抱起孩子加以安抚,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或感觉不受重视和没人爱。我认为较好的处理原则是:孩子哭了,父母应前去探视是否尿布湿了或肚子饿了,若都不是,顶多稍加拍拍安抚即可。至于要不要抱起他,要看父母是否有空闲及心情。如果自己正在忙着重要的事,时间或心情紧张,不妨让孩子哭一会儿,这没有什么害处。从好的方面想,哭泣还能让他肺部得以活动,有益锻炼肺部。重点是,如果父母忙碌或心情不佳,抱着孩子比较容易出现态度不好或语气不佳的反应,孩子会很快地感受到这负面的反应,这样反而造成亲子双方更多的冲突不安。
第二个问题是:“喂母乳好,还是牛奶好?”这个问题也常引起争议。医学的观点自然认为喂母乳较好,这样做对孩子的先天免疫系统有很大帮助。但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困难,如母亲身体状况不适合喂母乳,或由于工作因素做不到亲自喂奶等。除了上述的考虑外,心理学研究发现,其实喂母乳或牛奶并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完全在于喂奶的态度。怎么说呢?如果喂母乳时,母亲由于时间紧张而急着催促孩子赶紧吸奶,甚至出现不耐烦或生气的态度,那倒不如用奶瓶以温暖亲切且不急躁的态度喂奶,这样更能有助于孩子安心吸取营养,促进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廖露)